■本报驻巴西利亚记者 张峻榕
当地时间10月28日,巴西总统大选举行第二轮投票,右翼候选人博尔索纳罗最终以55.1%比44.9%的得票结果战胜竞争对手、劳工党左翼候选人阿达,当选下任巴西总统。
早在2017年初,这位出身行伍的巴西联邦众议员就已高调宣布其参选计划,然而直到今年上半年,主流媒体和传统政界、学界依旧对其能否胜选深表怀疑,甚至不少专家在谈到大选前景时都认为 “博尔索纳罗胜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是什么因素使得这名“非主流”政客一路打破传统、夺得总统之位?
从“叛逆军官”到“少数派政客”
雅伊尔·博尔索纳罗于1955年3月出生在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现年63岁的他从青年时代起便是行事充满主观色彩的“叛逆军官”。1977年自巴西黑针军事学院毕业后,博尔索纳罗进入部队服役,1986年以军人身份撰写文章批判军队待遇不公,自此为公众所熟知,而其本人也因此遭受了牢狱之灾。
1988年,博尔索纳罗投身政界,当选里约市议员,两年后又成功当选联邦众议员,迄今已第七个任期。然而他对政党从未有过“归属感”,在从政的 27个年头里,博尔索纳罗先后加入了七个政党,直至今年7月由其现在所在的社会自由党正式推举成为总统候选人。
担任众议员期间,博尔索纳罗以民族主义和保守派立场出名,他支持军政府统治,主张公民持枪自卫合法,严厉攻击左派,反对同性恋、堕胎和土著居民福利,还曾公开辱骂女性——这些极具“个性”的激进言论和主张,使博尔索纳罗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从1989年当选众议员以来,他已因此收到过30次罢免请求,同时也使传统政学界对其“非主流政客”的身份判定愈发明确。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客观来说,博尔索纳罗当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近年来反腐“洗车行动”给巴西社会留下的严重后遗症,也有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等现实状况的极度不满。然而最关键的一点,则是全社会范围内强烈的“反劳工党”浪潮。
自2002年卢拉当选总统以来,劳工党在位的14年间始终未能改变巴西缺乏平等的政治现实。劳工党大举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固然重要,但对于改变阶层分化局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腐败丑闻接连曝光时,左派并没有及时正视问题本身并寻求解决之道。为维持社会政策,劳工党在经济衰退时期抛弃了“让富人付出更多”的历史传统,转而让巴西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为穷人买单,造成了党派群众基础进一步消减。
在左派走向“变质”的同时,传统中右建制派也在衰退。当国家迫切需要强有力的领导者统领方向时,充斥在国会中的却是漫天的贪腐指控,这使得参众两院自身的合法性也受到了民众质疑。
在此背景下,博尔索纳罗代表了民众对这一政治现实的愤怒情绪。对于选民来说,博尔索纳罗最亮眼的招牌之一就是“没有丝毫贪腐记录”。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他从未担任过国会领袖,甚至不曾拥有过任何领导小组的机会。在其竞选纲领中,博尔索纳罗因缺乏政治盟友而选择组建“技术官僚”政府,这又戳中选民的痛处——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政府,更能给民众带来安全感。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选之于博尔索纳罗是真正意义上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执政之难远超竞选
民调显示,在博尔索纳罗的支持者中,30%的人是出于“求变”心理,25%是对劳工党的抵触,仅有17%对博尔索纳罗改善社会治安的认同。这意味着对博尔索纳罗而言,赢得了选举远不等于赢得了民心,即使是在投票给他的支持者中,真正喜欢他的选民仍只占一小部分。
在民众情绪不稳、支持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博尔索纳罗与其拥趸的 “蜜月期”可能很短暂。一方面,执政与竞选中的针锋相对不同。在刚刚结束的众议院选举中,博尔索纳罗所在的社会自由党在513个席位中仅占52个,很难推进改革。如果博尔索纳罗坚持组建“纯技术官僚政府”,那么政府的政令想要在国会中获准就将面临重重阻力。从这一点看,博尔索纳罗必须适当放弃激进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尝试同传统政党和政治力量握手言和,以换取后者在国会内部的支持。
另一方面,社会给予博尔索纳罗的耐心并不多,特别是民众对于改善社会治安和恢复经济增速的诉求,迫使博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成效。自大选首轮投票前夕至今,巴西部分城市就已经发生了多起抵制博尔索纳罗的大规模示威游行,若这位新任总统无法在短期内向民众证实自己的政策主张并非空想,来自失望民众的压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国会内部的党派斗争。
(本报巴西利亚 10月 2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