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专题

突破“四唯”,探索评价新模式

沪上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已在尝试改变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记者  姜  澎

    科研评价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新模式应该如何建立?沪上不少具有一流科研水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早在数年前就开始了探索。

    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推出代表作制度的高校。早在 2010年,复旦大学就开始试点代表作制度:只要教师能拿出优秀的成果或论文,并经过业内专家匿名评审通过,就可直接晋升教授或副教授;而如果没有高水准的作品,即便熬年头也熬不到教授。如今,这一制度已“进化”成了“代表性成果”制度,自2012年起在全校推广。“代表作”制度能更合理地评估教师的学术水平,引导学者更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同时也让人事等学术权力更多回归给院系及其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在人才的多元发展、分类评价方面,亦做了诸多探索。比如,在人才引进或人才项目评审过程中,该校并不完全依靠论文、头衔、奖项等指标来判定,而是更注重国际同行的评估。它要求每名引进人才必须经过九位同行教授每人半小时以上的面试,要有六位以上评审人评定为优,才能通过并引进。同时,在不同学科的人才考核评估上,也采取不同的衡量方式。

    以高级职称晋升为指挥棒,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将科研着力点从“出论文”转向“出新药”。2014年,上海药物所大胆尝试职称评定的新方法:一个科研团队拿到临床批件,就给一个正高职称、两个副高职称的晋升名额;拿到新药证书,就给两个正高、四个副高的晋升名额。这些名额均由团队根据个人的贡献大小来决定。“在新药研发中,有大量工作不可或缺,但又难以发表论文。”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说,如果固守传统评价方式,这部分工作就很少有优秀人才愿意去做。据悉,这一职称评定标准的改变,激发了更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上海药物所进入临床研究的新药数量大增,科研人员也更安心于新药研发。

    中国科学院在沪多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所也从多年前就开始推行国际同行评估。改变数论文、算影响因子等做法,这些研究所给科学家以相对稳定的支持、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由国际同行对实验室的科研发展方向、工作质量和潜力等进行评估和建议,不再追求短期内的论文产出。近年来,这些科研机构涌现出了世界首批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酿酒酵母等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