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12
专版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成立


联盟成员馆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秘书处”授牌仪式
联盟成员国馆长召开圆桌会
联盟成员国代表参观杭州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图侧面图
图书馆之夜开幕大戏“快闪”活动以深沉的萨克斯乐曲拉开序幕

    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近日在杭州图书馆举行,来自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以及中东欧16国的图书馆馆长和代表,中国29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等160余人出席了论坛。大会通过了 《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成立宣言》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2019-2020年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秘书处设在杭州图书馆。

    “联盟秘书处落户杭州图书馆后,作为执行机构将积极发挥好联络、沟通、协调等作用,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成员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搭建起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持续为‘16+1合作’和中欧关系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去文化助推力。”杭州图书馆馆长应晖表示,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将在书目数据共享、文献交流互换、人员交流与培训、馆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的持续发展。

    从人类文明的“藏”馆到多元化融合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藏”馆,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藏书历史的源远流长是密不可分的。”应晖介绍,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了用文字记载历史和收藏典籍的传统,易代修史、盛世治典,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官府、书院、寺观、私人等藏书体系,这些古代的图书馆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1902年,徐树兰在绍兴建立古越藏书楼向民众开放;1909年,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创建,之后一大批公共图书馆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县级图书馆建设项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一大批国家级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截止2017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66个,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基本建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图书馆早已告别单一‘储存’和‘借阅’的功能,朝着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应晖回顾杭州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时表示,杭州图书馆成立于1958年,今年正好是建馆六十周年。杭图新馆2008年10月建成开放,总面积4.3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300个,截止2017年底,馆藏文献 564.01万册(件),古籍图书1.85万余册。近年来,杭图围绕“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的办馆目标,致力于提供平等、免费、无障碍和开放、多元、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近年来,杭州图书馆坚持走品牌建设之路,打造多元化发展格局,以“YUE杭图”为总品牌,设计了“阅(阅读)、约(相约)、乐(音乐)、悦(喜悦)、跃(飞跃)、越(超越)……”等一系列子品牌,涵盖了图书借阅、沙龙讲座、音乐活动、生活体验活动等各类读者服务。2003年实现了全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的通借通还,构建了以杭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区、县(市)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为亚分馆的公共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并建有音乐、生活、佛学、运动、电影、科技、环保、棋类、自然、艺术、健康、盲文等10余家主题分馆。

    “目前我们已经与俄罗斯、美国、瑞典、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图书馆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设立了图书专区、开展图书互赠、馆员互访,合作开展‘映像西湖’等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应晖介绍,2016年G20峰会期间,杭州图书馆策划的“寻常·杭州”国际巡展掀起了世界各国的“杭州热”。

    从“理念愿景”到“梦想成真”

    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图书馆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图书馆对外交流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图书馆界积极参与了国际图联事务。1981年,中国首次正式派员参加国际图联大会;1996年,北京首次承办国际图联大会;2017年,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当选为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正在国际图联这个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图书馆国际组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图书馆界也在主动通过建立联盟的方式寻求与各国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上海图书馆发起了‘上海之窗’文化交流项目。2017年,国家图书馆主导成立了 ‘金砖国家图书馆联盟’。今年5月,在成都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局领导孙波表示,这些先行者,展现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7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上,中国与中东欧16国共同发表了 《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杭州宣言》,通过了《中国-中东欧国家 2018-2019年文化合作计划》。“在去年的论坛上,杭州图书馆藉此契机代表中国图书馆界,以发起人的身份,在论坛期间承办了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倡议书发布仪式,为今年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馆长论坛的圆满召开奠定了基础。”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雍容介绍,我们的倡议得到了中东欧16国和国内诸多图书馆的鼎力支持,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其在对外交流和区域性国际图书馆联盟建设中的丰富经验,给了我们在联盟的构建策略、发展方向、管理模式等方面极大的指导和帮助。

    “去年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上,杭州图书馆悄悄种下成立联盟的‘美好愿景’,如今‘梦想成真’,这既是动力源泉更是责任的鞭策。作为发起单位和此次会议的东道主,我们希望能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图书馆联盟2019-2020年行动计划》为基础,积极发挥联盟秘书处和各成员馆的作用,共同推进联盟各项工作的开展。”孙雍容表示,文化是人类相融相通的血脉,书籍是人类交往合作的链条,这场文化和书籍的盛会将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起。我们相信,通过联盟的形式将进一步凝聚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合力,将进一步促进相互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同时,以联盟为平台发挥“16+1”国家之间的协同作用,加强彼此间文化交流与互鉴,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关切,共同搭建起一座友谊之桥。

    本次论坛期间安排了主旨演讲、各国代表发言和四场主题分别为 “图书馆如何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图书馆和全民阅读”、“图书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未来图书馆员-变迁、素养、技能”的圆桌会议以及文化考察活动。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铺就文明之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从来都是交流和分享的捷径。文化交流到哪里,心灵就沟通到哪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渠道。13世纪,出生于东欧国家克罗地亚的马可·波罗来到杭州,把中华文明和中国故事带给了世界。21世纪的今天,来自中东欧的文化使者们再次来到杭州这座江南名城,推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一条丝绸之路在地图上逐渐清晰。今天的‘一带一路’远远超出当年张骞抵达的边界,而中东欧16国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

    “我们今天联盟的成立和首届馆长论坛的召开,正是在以实际行动加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饶权表示,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之路是一条线,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张网。身处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之城,杭州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与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推出了杭州数字图书馆“文澜在线”、智慧文化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等在移动终端上实现信息查询、书目检索、图书借阅、活动报名等公益便民服务。“新时代下,这些利用互联网融入图书馆方便阅读的方法和暖心的便民服务理念,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的前列,这些措施和模式可供成员国之间互相借鉴学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事业上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饶权表示。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认为,自去年开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今年开始实施《公共图书馆法》之后,中国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已经进入黄金时期。“2000年以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英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英美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非常不景气,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再加上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公共图书馆各项指标基本都在上涨。”程焕文介绍,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国公共图书馆在实施免费服务后,在保障民众的文化权益上,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我们称其为“中国模式”。中国在走自己的路,西方也许不能学习、不能复制,但却是可以参考的,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请进来与走出去。因此,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举办这样的论坛是非常及时的。

    未来图书馆路在何方?

    数字时代,网络信息以其海量数据资源、便捷查询方式正日渐成为主流阅读源。在此趋势下,以信息资源及服务为立身之本的图书馆遇到极大挑战。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会消失吗?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图书情报专业学会中心主任柯平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基本职能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图书馆特色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未来图书馆主要发展趋势,纸质文献资源数量会越来越少,但是依然会存在。图书馆中大量纸质图书和图书架将会减少,而像计算机设备、手持设备和触屏类设备数量会大大提升。”柯平表示,未来图书馆的外观更加简洁和美观,内部功能更加完善和全面。未来图书馆不仅仅是学习和阅读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科学研究,实践探索的重要战场。在数字化图书馆模式下,未来图书馆将会成为一个文化中心,集合了教育、娱乐、体验、阅读、上网浏览信息等多方面功能。

    “新型的公共图书馆对馆方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图书馆馆员要有很强的技术素养,要掌握新技术,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与读者进行交流,因为将来的管理员要求走到社区、走向社会做更多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同时,新的管理员还要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很强的事业心,对职业热爱,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做好服务工作。”柯平说,因为新型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又以很多新理念来服务读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作为保存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认为,作为具有宣传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对宣传和保护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以传统文化遗产、现当代重大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新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记忆资源体系。国家图书馆通过文献采集、整理、服务以及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播职能的新拓展,使图书馆变藏为用,是加强文献整合与揭示力度的新举措。

    “将来这个联盟当中可能会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展开交流与合作,这样就起到了国与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李国新表示,在中国和中东欧各国文化交流、跨国合作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以新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形成了永恒的财富,铺就一条民心相融之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