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3
要闻;公告

为港珠澳大桥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不少,同济大学徐伟教授是其中之一——

是他,让荷兰公司“漫天要价”泡了汤


    ■本报首席记者樊丽萍通讯员 程国政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昨天开通。为这座超级工程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不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徐伟就是其中之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曾透露,正是因为徐伟的适时出现,荷兰公司的“漫天要价”泡了汤。

    若接受1.5亿欧元的报价,“我们就没钱干工程了”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工程技术难点众多。其中最大的两个难点,一是外海人工岛,二是外海沉管隧道,且尤以隧道最难。这么长的外海隧道,世界上谁也没干过。

    “经过最初比选,我们觉得荷兰公司经验较为丰富。”让林鸣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荷兰一家老牌沉管公司接受邀请,表示愿意承担海底隧道的技术保障,但却开出了1.5亿欧元的价格。每说起这一幕,林鸣的语调就不大平稳。“1.5亿欧元,相当于当时的15亿元人民币。钱给了他们,我们就没钱干工程了。”最后一次谈判,林鸣让谈判员亮出底牌:“你给他们说一个价,3亿元人民币。3个亿,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支持?”结果荷兰公司的人说:“我给你们唱首祈祷歌。”

    “看来只有自己想办法了。”走投无路的林鸣给老朋友徐伟打电话:“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施工图复核工作,你可不可以干?”电话那头,徐伟回答:“当然可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徐伟参加过国家的很多项重大工程。尤其是我国第一座由悬索桥和斜拉桥构成的组合型特大型桥梁——润扬大桥深基坑的成功开挖,让他成了这方面技术保障的不二人选。而林鸣,正是当时的施工方、中港集团第二航务工程局润扬大桥项目部负责人。此后,徐伟又先后参与南京长江四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等深基坑锚碇工作。

    正是基于多年的合作,林鸣和徐伟有着非常好的默契。于是,两位老友一通电话之后,开始就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系列技术问题展开交流。不久后,徐伟在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孙钧指导下,成为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图复核专家。

    挑战权威的半刚性沉管滴水不漏

    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的沉管隧道由33个大管节对接而成,一个标准管节由8个22.5米长的小节段拼接、由钢绞线串起来;浮运安装过程中,这8个小管节组成一个整体;安放到位后,剪断钢绞线,整个沉管隧道就是一个柔性整体。就好比一串糖葫芦,“葫芦”到位之后,再剪断那根(隧道钢绞线有多根)“竹签”。有一天,剪还是不剪断钢绞线,突然变成了大问题。试验表明,在40米深的海底,沉管承受着巨大压力,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管节之间可能发生错位。

    其时,模型试验和计算分析结果都表明,柔性结构在深水中漏水的可能性极大。把柔性变成半刚性?可是,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理论只有两个,一刚一柔。林鸣说,面对这种焦灼的状态,大家都很痛苦。最后,林鸣还是打算采用半刚性连接构造,他找到了徐伟。2013年开始,林鸣组织了五个平行模拟实验。国内外对岩土、水土、结构理解最深刻的团队悉数上阵,按照各自的理解背靠背模拟实验和计算。是年8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组织了一个高规格专家论证会议,包括孙钧、钱七虎等院士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上,专家们对五个实验团队的数据进行了反复论证。专家们最后拍板:支持“半刚性结构”方案。

    在“半刚性结构”设计理念下,港珠澳大桥沉管安装有序推进,直到去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吊装到指定位置,并完成临时止水作业。随后,长时间的监测表明,全长5.7公里的沉管隧道所有数据符合设计预期,滴水不漏。

    徐伟痴迷于施工领域近50年,先干泥瓦工,恢复高考后从工作岗位考入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过去的36年里,他参加了国家多个重点工程的建设,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土木工程施工就是在祖国大地上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美好画卷需要坚实的基础。”很多人说,这句话用来形容徐伟常年的工作十分贴切,也让人动容。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