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4
教科卫;专版

哈佛、清华先后爆出撤稿事件,展现出一流科研机构的高标准自律

纵容包庇比撤稿更令学术蒙羞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最近,撤稿事件又掀起了一阵波澜。先是本月15日美国哈佛大学主动要求撤掉该校一位教授的31篇干细胞论文,前天清华大学又被曝有11篇材料学领域论文因篡改图片、虚假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稿。不过,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当晚就发布声明称,对这些论文的作者早在2017年就进行了处置。

    撤稿,至少说明科研结果存在明显而严重的错误。为何哈佛大学要主动找错来认?清华大学又为何不羞于撤稿,而声明强调已经处理了学术不端行为?采访中,不少圈内人士表示,撤稿其实是科学共同体维护学术真理和纯洁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正常的纠错行为,撤稿本身并不可耻;相反,不愿认错,甚至包庇纵容背后可能隐藏的学术不端行为,才真正为全球同行所不齿,令科研机构蒙羞。

    主动撤稿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

    本月15日,美国一知名生物网站爆出新闻:哈佛大学要求撤回曾任该校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罗·安特卫普的31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论文,据称这些论文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

    安特卫普可以说是心脏干细胞疗法领域的开创者。然而,他的研究结果并未被国际同行重复。从2014年起,哈佛大学就多次表示存疑,2017年甚至向美国卫生部举报安特卫普等人涉嫌学术不端,并接受研究经费提供方1000万美元的罚款。

    哈佛大学为何要这么做?该校在一项声明中表示,将谨守最严格的学术规范和伦理标准,对学术不端决不姑息。

    曾担任《细胞》杂志编辑、现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社总编的李党生研究员告诉记者,撤稿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自我纠错行为。对已有科学假说的试错、既有结论的纠错,本就是科研的一种常态。“很多情况下,是研究者自己发现错误,主动要求期刊撤稿。”李党生说,这种撤稿只会表明研究者诚信的科研态度,很少带来负面效应。

    同样,清华大学也在发现这次11篇撤稿事件的主角——2010级博士生叶肖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之后,主动向期刊要求撤稿。

    包庇纵容看似维护了面子,实则丢掉了尊严

    那么,被动撤稿意味着什么?李党生说,常见的情况是研究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被实证确认之后,以主动撤稿的方式认错。如果拒不认错,那就只好由所在科研机构要求撤稿,甚至由杂志撤稿。所以,被动撤稿是一名研究者真正的耻辱,同行很容易从中读出潜台词——这个人的学术诚信有问题。

    因此,撤稿机制的真正核心是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就拿这次清华大学所遭遇的撤稿11篇论文来说,在被媒体关注的第一时间,校方就发声明表示,不仅早已撤销了当事人的博士学位,还对其导师唐国翌进行追责问责,去年就停止了唐国翌招收研究生资格、撤销其学术与行政职务。“这就是清华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记者,这是赢得国际学术界尊重的底线,“包庇纵容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错误百般掩饰,看似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实际却丢掉了自己的尊严。”

    正因为此,各大学术期刊,如《科学》《自然》等都设立了科研诚信部,专门对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并进行处理,尽力维护科学共同体的诚信,也维护人类知识宝库的纯洁与准确。

    在科研活动大量消耗公共财富的今天,科研诚信已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最近我国科学技术部在新的机构设置中,专门成立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推进科研诚信建设。

    请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正确对待撤稿:发现并承认错误不丢脸,纵容包庇学术不端才是真正的耻辱。

    记者手记

    诚信必须“铁腕”维护

    一直以来,科研诚信的高标准、严要求,都被认为是出自个人和学术机构的自律。然而,当科研活动需要消耗大量公共财富,科研诚信就不应只是出自个人或行业的道德自律,必要时甚至需要动用国家机器来维持。

    当科研队伍越来越庞大,当学术不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造假的诱惑也许会超越人的内心深处对诚信的追求。保障科研诚信目前仍较多停留在规范或道德层面,造假人员会否受到严惩,有时取决于“运气”,甚至取决于造假人员所属机构的利益诉求。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充满人类精神光辉的高尚劳动,对于科技创新从业者更应以价值引导为主,撇去追逐名利的浮躁气息,以发现未知、创造知识与价值为乐为荣。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