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3
要闻

“急先锋”如何继续引领“时代潮”

——探寻温州改革开放40年的精神轨迹


    改革开放40年间,浙江温州以 “先行者”“探路者”的姿态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形成了备受瞩目的“温州模式”。站上新的历史节点,温州呈现诸多积极变化——民营经济在“一带一路”沿线开枝散叶,良好金融生态回归,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继续争先。

    40年前,改革春风乍暖之时,温州勇于冲破思想禁锢,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温州模式”由此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

    车水马龙的温州街头,一处临街门店里,58岁的章华妹正在用手机接订单。做生意这件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小事,在改革开放之初却需要莫大的勇气。40年前,章华妹正在一个摆着针头线脑的杂货摊前提心吊胆。她把货摊摆在家门口,“一旦 ‘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来,好立即收摊”。1980年底,章华妹终于从工商部门领到营业执照(东工商证字第 10101号)。当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改革大幕拉开,一个个温州人挺立市场经济潮头。造汽车的叶文贵、“胆大包天”的王均瑶……温州企业家以令世人惊叹的姿态纷纷崛起。“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温州商人成为敢于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温州又面临企业升级、企业家接班等现实考验。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建立企业家容错帮扶关爱机制、提高政务公开水平……温州正通过这些实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27年前,地处温州瑞安的华峰集团从一个家庭作坊开始起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华峰发展成业务覆盖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企业集团,资产超350亿元。华峰是温州民营经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温州经济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数量型经济、质量型经济、含量型经济。改革开放头十年,温州给人以抓数量、铺摊子的印象,以十大商品市场为代表的小商品小工业成为举世皆知的温州“路标”。第二个十年,温州开始转向质量型经济。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鞋给温州人敲响警钟,他们意识到,必须靠质量安身立命,与假冒伪劣划清界限。第三个十年,温州走向含量型经济——抓含量,上规模。2000年以后,顺应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温州重整资源,主打“温州人经济”。

    如今,民营企业作为温州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总量占到99.5%。大大小小的企业主体有 22.3万,924万常住人口,每 41个人中有一个老板。近年的温州,依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

    经济学家马津龙认为,敢为人先的温州商人对中国改革时代的启蒙意义和象征意义,远大于温州本身所产生的经济价值。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卖牛奶卖出10多亿杯,朱立科的一鸣公司在“一杯奶”里发掘出无限商机;郑秀康带领康奈集团数十年只做“一双鞋”,生动诠释了温州人的“工匠精神”。放眼全球,把握大势。温州有66.8万人在国外,其中 38万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敏锐的温州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布局海外市场,甚至影响带动了很多境外企业家群体的成长。

    改革精神,驰而不息。近年温州再次成为改革焦点,与金融有关。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精准破解金融风险症结,温州首创 “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提供信息登记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温州金改”溢出“金改红利”,多项创新为全国借鉴。

    新华社记者 王俊禄

    (据新华社杭州10月13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