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4
天下

要为“敢为人先”创造更多条件

——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


    文汇报: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对当时的中国有多么重要?

    郑风田:制度层面,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大包干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根本性变革,解放了“一大二公”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束缚。没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改革,农村改革将无从谈起。

    精神层面,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大包干是 “大逆不道”的,各界对改革的争论一直存在,在大包干实施中,村民冒着坐牢,甚至杀头的风险,进行着改革之初的实践;支持改革的干部也甘愿和农民共进退,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使改革冲破重重险阻,获得成功。这种冲破坚冰时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而言,激励巨大,贡献巨大。

    文汇报:大包干从尝试到获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这个过程能为如今的农村改革提供哪些借鉴?

    郑风田: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阻力,只要大方向正确,就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很多改革经验,不是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基层源自基层。农民永远是农村改革的力量源泉,他们的实践权威和选择权利理应得到尊重。而且缓缓向上的方式,相对而言阻力较小。

    文汇报:大包干精神对当今的农村改革而言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郑风田:敢为人先依旧是改革的基础。今天,仍有赖于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继续深化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不过,我想说的是,农村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思想上、机制上的禁锢,使改革的步子迈不开。我们必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打破一切阻挡敢为人先的障碍,多鼓励改革,为敢为人先精神的发扬创造条件。

    文汇报:当初,小岗村分田单干,如今,小岗村的部分田地又重新合并。有人说是“改革走了‘回头路’”。还有人说,从小岗展开的家庭承包经营已经过时。对上述观点,您有什么看法?

    郑风田:以上两个观点明显是错的。

    第一,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这根本不是“回头路”,而是土地经营的再创新,没有过去的“分”,便不可能有现在的“合”。“分”之前,农民对土地没什么处置权利,他们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经常会有人出工不出力;“分”之后,土地承包给了每个农户,自己耕种、管理、收获,干多干少不一样,利益机制被打通,更符合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而如今的“合”,则以曾经的“分”为基础,是对当初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即便土地流转,只是经营权流转,承包权始终在农民手中。自己种,还是租出去外出打工,农民可以自主决定,甚至被赋予了更多的财产权利。

    第二,家庭承包经营在我国依然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为发展现代农业,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近年来全国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比如种粮大户、规模农场,在土地资产的增值中实现农民致富,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但这并没有改变“土地在农民手中”的现状,也可以看成另外一种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而且,我国的国情是大国小农,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少,但劳动力丰富,超级农场不可能成为中国农业经营体系的主流。

    文汇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如今,在我国新时代的改革进程中,农村改革还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点?

    郑风田:40年前,小岗村的改革让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如今,土地依旧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我国提出在农民原来享有承包权的基础上,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农村土地可以流转起来,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土地流转一定不能牺牲农民利益,不能行政化“一刀切”,明确红线,避免“非粮化”和“非农化”。毕竟,农村土地留在农民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农村是改革开放的稳定器。农村土地、农村劳动力是巨大的  “蓄水池”,农村稳定事关粮食安全,符合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农村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振兴乡村,正当其时。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