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现代艺术的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一次全新展陈形式的大胆尝试。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犷到精细的渐变过程,一个从理念到具象的呈现,也是一次博物馆与美术馆形式设计的交融。展陈策划:
根据大纲解读及风格定位,以时间为序,讲述一段动荡时代的美国艺术故事,搭建中美艺术的交流平台。通过展出的80幅艺术作品,辅以介绍时代背景、人文科技、艺术融合、拓展变革等信息,用最少的设计语言,展现在时代背景的推动下与社会同步变迁发展的美国现代艺术。展陈理念: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我们所推崇的展陈美学观念,弱化装饰痕迹,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空间层次灵活多样,视觉传达形象丰富,个别展区重点呈现,照明运用准确到位,清晰的色带引导参观进程,实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依据展厅的建筑特点,层层递进的空间布局,顺畅中又回旋的展线设计,移步换景引领观众徜徉于东方式的内敛雅致。
跳出画展的固有模式,运用空间规划,色彩肌理,光影营造雕刻出西方艺术发展的魅力。巧妙利用柱网间距,设计上下镂空的展墙,双面借景,互相烘托,展墙间的点线纵横交接、虚实变幻,工艺美、立体美、意境美及材质美在此荟萃。惠斯勒和霍普专题展区既独立于展览的主线,又串联起美国艺术时代发展的板块,展示形态语言既丰富又直白,极简的美学赋予纯粹的美感才符合现代气息。美学与艺术:
一件有诚意的作品,可以将纤细的情感表现在不经意的设计中,让人回味许久。在这里,装饰艺术化整为零,展览直观而启悟。展厅入口处的45度拼接双面看会标墙与尾厅悬挂的3D光栅画遥相呼应,不同角度看不同画面,提升了观展的兴趣点。如果说展厅内的观看关系是 “距离”,那这里就是 “融入”,脑洞大开的展览打卡点!
序厅需要设计师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将陈列主题浓缩。通过文字精构,巧用阳光板的纹理和透光性,运用大面积的 “留白”对版面层次进行布局,充分释放空间的艺术张力。暖白色的基调,正面主题墙选用醒目的立体字标题,左墙为丝印前言,右墙则是立体与平面相匹的艺术家姓名墙,富有创造性且恰当的设计构思为展览提供了独特的视觉辨识度,让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完美融合,致敬艺术与匠心。
平面视觉设计最吸睛之处应该就是色彩搭配,茄皮紫搭配郎窑红,为了区分单元展示,每个单元说明牌留有一细长条灯带且展品说明牌上也会延续此色带,保持视觉符号的统一性,色彩对比强烈但不突兀,干净但不媚俗。灯光与文保:
对画展设计而言,灯光设计最重要的是把握好 “适”和 “度”。本次展品大多为油画、纸本类画作,对温度、湿度等展出环境有具体的文物保护要求,必须制定安全可行的文保方案,为展览提供安全保障。
从保护性上来讲,环境照明和重点照明的配合尤为重要。本次环境照明采用了展台下端暗藏LED灯槽的方式,没有任何的直射光线射向展品本身,既是观展距离提示,也是展线的指引。展览灯光全部为轨道射灯带来的高品质LED暖白光,3000K的色温兼具优异的色彩还原和光损保护性的双重优势。在照度水平方面则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水粉素描展品面的照度水平严格控制在40到50勒克斯之间,油画表面控制在150到200勒克斯之间,并根据展品尺度的不同,分别选用不同光束。科学的光照使陈列达到特殊光环境的效果,并兼顾艺术呈现与文保要求,晕染出重点展品和空间场景。在光影转化间,创造愉悦的光影境界,让展览呈现出一种安静的力量。
一个高品质的国际艺术展,必须以人性化的方式诠释展品,营造舒适的观赏空间,对细节也有尽善尽美的要求。玻璃隔断展台、斜面看板、立体展架、特种纸说明牌、光影指示灯、艺术打卡点等都是多角度全方位释展的尝试。这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设计之路,我们将继续上下求索。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