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5
时评;要闻

消费升级的清晰信号,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樊丽萍

    和钱袋子相关的事,人人关心。消费到底是降级还是升级,比泛泛而谈更有说服力的,是记录真金白银支出明细的账单。“十一”长假刚刚过去,和长假经济相关的一张张“账单”纷至沓来,无论是线上线下的真实消费动向,还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引领的消费新潮流,无不传递出消费升级的清晰信号,表达出对未来经济走向“稳中向好”的乐观预期。

    比起单纯的 “价廉”,“物美”更能打动人心

    在上海,旅游节和购物节“双节”联动,“购物天堂”直接拉动消费热潮。从9月24日至10月7日,本市重点监测的395家零售和餐饮实现销售额137.63亿元,同比增长9.56%。长假期间,上海旅游市场火爆,接待游客总计1038万人次,创近年新高,旅游收入达102.9亿元,同比增幅为11.4%。

    今年“十一”长假,除了黄金首饰、汽车专卖、生鲜电商等销售热潮涌动,航拍无人机、智能翻译机、自拍杆等成为了电子消费类市场的新宠。有点意外?懂经一点的人会告诉你,这些新鲜玩意儿都因旅游消费升级而兴。这些年,从家门口的休闲游到国内游、境外游,很多人对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对旅游的体验和乐趣都有了更高的期待,而出游“配置”升级,是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直接产物。

    数据是抽象的,现实是生动的。透过“买买买”和“玩玩玩”的过节模式,和这一系列利好数据互相印证的,有节日经济消费热潮背后的“新意”。

    在记者印象中,还有一则节日期间家电市场的消费新热点,也令人玩味。据悉,80后、90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在直接引领家电消费的新时尚。从一站式智能家居、智能锅具、智能门锁到高端家用咖啡机、扫地机器人、儿童陪伴机器人……体现的是更好的设计、更完善的功能、更佳的使用体验。总之,比起单纯的“价廉”,“物美”更能打动人心。

    “全球化”的菜篮子,标识“舌尖消费”的真实温度

    记得最近一段时间,从主流媒体到朋友圈,“榨菜”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随着榨菜、火腿肠、方便面等低价消费品的热卖,有人得出了“消费降级”的结论,还有人开始大谈经济学里的“口红效应”。

    其实,只要多看一眼自己的菜篮子、观察一下自己的购物车,就会发现,所谓的 “榨菜经济学”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家的菜篮和餐桌的变化中感受到 “舌尖消费”的真实温度。如果试着问身边的朋友:吃澳大利亚牛排或美国波士顿龙虾,谁比谁更 “高级”一点?估计这个问题会让人为难。遥想多年前,进口的牛羊肉和海鲜都是人们眼中买了有点“肉痛”的珍贵食材,因其高昂的身价让人望而却步。可今时不同往日,市民的菜篮子早已“全球化”,人们获得优质蛋白质的渠道多了,品种广了,价格也更亲民了。

    和榨菜“风光”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项调查是:截至今年8月底,以“轻食”“健康”“素食”等关键词命名的餐厅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涨幅接近20%,上海、北京两地引领全国健康饮食的风潮。可以说,“食不厌精”的消费升级,就是一种真实的获得感。

    消费升级,映射对未来经济“稳中向好”的乐观预期

    无论是节庆消费,还是平时的购物选择,都是一个个窗口,照见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一”长假,上海的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电影院、剧院都成为热门“景点”,文化、休闲、健康、体育、教育等一系列服务需求日渐升温,丰富的精神大餐给市民带来的获得感,也是消费升级的指征。人们的消费行为,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根植于消费行为背后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消费也将赋能新经济,给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事实上,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大驱动力。

    消费是国情的一面镜子。从长远看,消费升级不仅是和国内经济运行规律相符的必然趋势,也表达了对未来经济走向“稳中向好”的乐观预期。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处于较乐观区间。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将从供需两端发力,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随着新个税法的实施,未来居民的钱袋子有更多的“获得感”,这也将进一步提振大众消费的信心。

    我们正迎来一个更讲究品质、注重体验、彰显个性的消费升级时代,更美好的生活就在不远处招手!

    (作者为文汇报首席记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