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国庆前夕,记者在秦岭北麓的眉县,看到一个个抢收抢运猕猴桃的丰收场景:310国道上,一辆辆运桃大货车奔驰着;田间小路上、桃园里,农用机动三轮车颠簸着;果农们乐呵呵地把一箱箱桃子装上客商的大货车,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一张张笑脸上……
眉县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猕猴桃的最佳优生区,也是“中国猕猴桃之乡”。猕猴桃已成为眉县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致富的“金蛋蛋”“钱串串”。
“靠种猕猴桃,我家确实受益啦!旧房拆了,盖了二层楼房,有两辆小车。不是它,我家过不上这好生活!”正在装车的果农陈海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家8亩桃园去年挣了11万元,“俺村家家都有楼房和小汽车,都成标配了!”
“猕猴桃成了眉县人民的致富桃、幸福桃,是打开群众致富之门的‘金钥匙’,全县已形成‘一县一业’格局。”陪同采访的县果业局副局长杨金娥介绍,全县耕地面积35.4万亩,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年产量 46万吨,产值达30亿元,猕猴桃从业果农12万人,平均每户农户种植4.5亩,人均种植1.16亩。全县建立了国家级(眉县)猕猴桃批发市场,有10多个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183个猕猴桃合作社,已形成集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采访中,果农们纷纷向记者夸赞:“科技成就了我们的致富梦。猕猴桃试验站的专家们,就是让我们鼓起‘钱袋子’的‘财神’!”
2006年至今,10多位专家常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站,选育新品种,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果农排忧解难,全县猕猴桃产量和品质得以大幅提高。试验站姚春潮教授告诉记者,12年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只有8万多亩,产值仅2亿多元,农民人均单项收入800元,如今发展到30多万亩,农民人均收入一万多元,有的村达到一万五六千元。
眉县金桥果业专业合作社是该县4个 “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之一,社员已发展到258人。“这个产业带来的变化大得很!全县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0多户,10万元以上的有几百户。现在有一半农村人买房子住进了县城。”理事长任建设说。
眉县先后选育和引进推广了美味、中华、软枣、毛花四大品系20多个品种,形成了“绿肉”“红肉”“黄肉”猕猴桃系列,畅销北京、上海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出口到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本报宝鸡眉县10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