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10月05日 星期五
3
时评;要闻

“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举行

让“海纳百川”的历史源头融入乡愁


马桥文化填补了环太湖地区夏商时期的历史空白,其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被学者誉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上海 “海纳百川”的源头。图为马桥文化展示馆内景。
(馆方供图)
制图:冯晓瑜

    ■本报记者王磊

    上海是由近代渔村发展而来的?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原点可以追溯到何时?

    记者昨天获悉:“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于10月11日在闵行马桥镇召开,各地考古学者将汇集沪上,进一步研究马桥文化的历史内涵。在上海考古史上,闵行马桥是值得记下的一页——上世纪60年代初,对马桥遗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成为上海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掘;1978年命名的马桥文化,填补了环太湖地区夏商时期的历史空白,其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被学者誉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上海“海纳百川”的源头,并与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

    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马桥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59年12月。由于施工对遗址造成破坏,1960年对马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之后的多次发掘中,出土了遗物、遗迹,还发现了一些自然遗存,为研究马桥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人地关系提供了丰富资料。

    马桥遗址坐落于一道贝壳砂堤之上,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当时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与太湖地区的本土文化一起融合而成“马桥文化”。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曾表示,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它们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它们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马桥文化继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而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马桥文化发现的原始瓷器代表了新兴陶瓷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发现的少量青铜器反映了青铜技术早期在太湖地区传播过程。马桥遗址的综合研究反映了马桥文化先民人地和谐发展的关系,稻作农业是当时主要经济主体,但是狩猎采集也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其肉食来源主要来自狩猎获得的麋鹿、梅花鹿等鹿科动物,同时马桥先民还饲养家猪等作为肉食补充。

    让历史文化有温度可触摸地融入乡土文化之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什么样的乡愁?历史的记忆就是一种乡愁。”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编辑写作的两本新书《马桥文化探微——发现与研究文集》《追寻马桥文化》,将在研讨会上首发。他认为,马桥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厘清上海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可以通过深入的研究激发公众对于上海的热爱。

    “如果我们能把历史文化融入到乡土文化里,通过某种形式展现出来,让公众可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温度,就会拉近我们跟古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很多文化上的享受和愉悦。”陈杰认为,让更多人认识历史了解脚下土地的变迁是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一环。坐落于马桥遗址公园内的马桥文化展示馆将在研讨会期间试运行,展示馆通过“天、地、人”三章,从时间、地理、文化多视野解析马桥文化,为市民提供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在展示馆内外,通过复原的马桥遗址以及真实场景与虚拟影像相结合,还原马桥先民的生活环境及日常生活。

    学者认为,马桥文化、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的考古发掘,上海由此获得三个考古学文化命名。而通过崧泽遗址博物馆、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以及马桥遗址公园,不仅可以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规划,让历史遗迹遗存更好融入当下生活。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