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说是自带金融“流量”。作为首家在陆家嘴片区成立的上海国有内资试点融资租赁企业,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建起了自己的“朋友圈”——目前已与众多金融机构达成业务或战略合作,获得信贷额度超过120亿元,又与申能新能源投资、上海天然气管网等近20家企业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总金额超70亿元。公司董事长谢峰坦言:“我们之所以那么快就能在融资租赁行业落地生根,是因为自贸平台的滋养。”
所谓“自带流量”,指的是自贸区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的制度创新优势。经过五年的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
自贸账户
创新金融基础设施
享受自贸试验区带来的创新便利,不少跨国企业第一时间都会提到自由贸易(FT)账户这项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础设施。“自贸账户体系好比一条高速公路,上面不仅有负责监测的摄像头,还建了很多服务区和加油站,让更多车子选择在高速公路而不是乡间小道上跑。”业内专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基础设施的重要性。FT账户体系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成为境外融资、结售汇便利化等重要金融改革的基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一大创新。
花旗银行就为艾兰得集团搭建了一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这是首家境外跨国公司通过开设FT账户开展国际财资管理中心功能,从而实现全球资金的统一调配和融通管理。
截至今年 6年底,共有56家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开立FT账户7.2万个,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本外币境外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1.25万亿元。
借助开放
金融业态加速集聚
金融业的持续扩大开放,也让自贸区的金融生态圈不断“进阶”,陆家嘴片区集聚起的众多全球资产管理巨头就是一个最佳印证。
在“负面清单”框架下,借助自贸区扩区带来的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机遇,2015年9月欧洲最大独立资产管理机构——安本资产管理集团独资设立的安本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落户陆家嘴,成为全国第一家落户境内的外资资产管理机构。
自此,外资资管机构接踵而至,加速向上海自贸区驻扎。截至目前,全球39家知名资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了57家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10的资管机构中,已有贝莱德、先锋领航、富达等9家落户。
加快联动
增强资源配置功能
短短半年之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就接连迎来两件大喜事:今年3月,筹备多年的中国原油期货成功上市,填补了亚洲区域定价基准的空白;前不久,我国首个工业品期权铜期权挂牌交易,进一步提升我国期货市场的定价能力。
随着上海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的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上海价格”闪亮登场,增强了金融资源配置核心功能。与此同步,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相继落户,整片区域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能力与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成立打通了国内与国际保险市场,推动上海打造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定价中心;而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则有助于形成统一有效的信托市场。就在去年底,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上海总部,将人民币债券跨境发行中心、人民币债券跨境结算中心、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中债估值中心、上海数据中心等一系列核心功能集群落户自贸区,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