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历经重重困难,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31名队员乘坐“雪龙”号科考船终于返回上海。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获悉,此次考察队最远到达北纬84.8°。队员首次成功布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水下滑翔机、爬升式海洋剖面浮标等无人值守观测装备,这将使我国北冰洋考察从夏季延续到冬季。
科考队于今年7月20日从上海出发,先后经过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区域等海域,原计划穿越北极点,但当船只进入高纬度区域时,船员发现,今年海冰比预料中更多、更厚。
“雪龙”号船长沈权表示,这是 12年遇到的第三次冰情,海冰厚度在1.5米左右。在返程途中, “雪龙”号遭遇了数次考验,在北极中心区遇到一股气旋,吹来的浮冰把来时的水道全给堵住了,队员只能依靠海冰遥感卫星云图寻找冰密集度低的地方,艰难行进。 “最艰难时,海面上大雾弥漫,一天只能向南行驶一个纬度。”沈权说。就这样, “雪龙”号用一个多月才南撤至北纬50°附近。
在“雪龙”号遭遇严重海冰时,有媒体报道今年北极圈内出现30℃以上罕见高温。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一是因为北极地域很广,不同地区气温差别很大,二是因为人类没有掌握北极地区的长期观测数据,无法作出全局性的判断和预测。
此次,科考队开展了基础环境、海底地形、生态、渔业、海冰和航道等综合调查,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其中最抢眼的是首次成功布放了两套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它们和 88个海洋综合站位和10个普通冰站一起,编织成我国北冰洋观测网络雏形。
北极海冰究竟会如何变化?何时北极的夏天会彻底见不到海冰?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数据支撑。据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陈红霞介绍,“无人冰站”就将监测包括海洋运动剖面、大气边界层、海冰和上层海洋子系统,冰站架设在冰山上,随冰山漂流,能够监测海冰形成和消失的全周期,监测数据通过铱星网络传输回研究中心,即使在冬天,研究人员也能得到传回的信息。
“这是一项并跑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杨惠根说。据悉,“无人冰站”也是国际漂流冰站计划(MOSAiC)和国际极地预报年(YOPP)等国际大型极地考察和研究计划的重点观测设备,有了这套设备支撑,中国将在回答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