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2
时评;要闻

再现原汁原味,慰藉上海观众“初心”

法语音乐剧《悲惨世界》首度以音乐会形式来华献演申城


法语音乐剧 《悲惨世界》音乐会版演出照。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本报记者 吴钰

    法语音乐剧 《悲惨世界》前天首次以音乐会形式来到中国,开启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11场演出。恢弘磅礴的舞台语言、传唱度极高的金曲,让 《悲惨世界》成为无数观众的音乐剧启蒙和终极梦想。对上海观众来说, 《悲惨世界》也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中国音乐剧市场迅猛发展始于《悲惨世界》

    制作人菲利普·巴鲁表示,此版 《悲惨世界》是第一次在法国以外的地区演出。

    小说 《悲惨世界》最初由法国剧作家阿兰·鲍伯利、诗人让-马克·纳特尔改编,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作曲搬上音乐剧舞台。在巴黎体育宫上演后,半年内吸引观众80万人次。然而,由于演出难度大、成本极高,法语版《悲惨世界》从1991年后再未上演。1985年翻译成英文后在伦敦西区上演以来,反而至今长演不衰,成为全球上演时间第二久、西区上演时间最久的音乐剧。法国团队原汁原味呈现的 《悲惨世界》,慰藉了观众多年的等待。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当年引进上海的英文版《悲惨世界》对中国观众来说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2年音乐剧《悲惨世界》第一次来到上海,“破天荒”连演 21场。此后16年间,中国的音乐剧市场演出体量不断上升,如今可连演几个月甚至驻场一年;音乐剧市场发展日益多元,从仅着眼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到英、法、美、德、奥、西等多语种多风格;引进音乐剧的城市也从上海延伸至各地,一出戏能串起全国众多剧场……而上海尤其成为许多引进剧目中国首演的文化码头,以及中文版音乐剧制作演出抢滩口碑的首选地。掀起这一发展浪潮的正是《悲惨世界》。

    音乐剧的音乐会形式更彰显演员歌唱实力

    法语音乐剧的音乐会形式,相比西区的经典音乐剧形式有何区别?

    “普通音乐剧演员都戴耳麦,而这次演出的音乐会版本使用固定麦克风。演员走到台前唱歌时,麦克风离嘴约30厘米,距离更远,需要气更足也更费力。”巴鲁表示,团队中有不少歌剧演员, “嗓音、唱腔唱法与普通流行乐不同,标准更高。”

    《悲惨世界》中 《我曾有梦》 《繁星之下》等唱段本身就以高难度闻名,捧红了不少明星唱将,音乐会版更将彰显演员的歌唱实力。同时,交响乐队由乐池挪到了舞台后侧,意味着表演时演员看不到乐队演奏,配合难度极高。

    《悲惨世界》法国巡演时都交由随团乐队伴奏,音乐会形式使演出方对交响乐队的作用极为看重。此行中,重任交给了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舞台总监玛格达表示:“磨合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但上海乐团和我们的相互交融、文化交流让我非常感动。”

    与其说是历史故事,此版 《悲惨世界》更是 “人性的故事”。尽管雨果原著聚焦19世纪法国社会穷苦大众的生存状态,演出方期待 “每位观众都能在浓缩的人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据悉,演出票在首演前就已基本售罄。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