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建立上下协同、依法改革和项目化推进机制,推动300多项改革任务——围绕“浦东能突破、全市能推广、全国能借鉴”,浦东新区开展全国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目前已先后实施五轮“三年行动计划”,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突破。
时间拨回至2004年前后,当时的浦东新区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但是,随着全面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浦东的政策优势,特别是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而商务成本不断上升、城市功能亟待完善。如何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快发展,是浦东面临的新课题。
从浦东承担的改革开放重任来看,上海当时处于体制转轨、结构提升、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头,要求浦东开发开放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以制度创新服务上海、服务全国。同时,在全国改革向深层次攻坚、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中央要求浦东继续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率先探索新路径、积累好经验。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形势的实际需要,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等“三个着力”的总体要求。
据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李立生介绍,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推进。首先是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提升一级地方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系统改革;其次是推进经济和创新体制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三是推动社会管理精细化和乡村振兴,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从第一批改革事项看,主要特点是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社互动机制的建立,围绕上海当时的“四个中心”建设,加强金融、航运、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联动改革,并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浦东推出重大改革试点。
比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当时意识到上海商务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要从便利企业、减轻企业负担的角度出发,以效率更高、更人性化的服务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因此,浦东在全国、全市率先探索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零收费”。在加强社会治理方面,根据2014年的市委一号课题,2015年全市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其实这项改革浦东在2007年就已完成;同时,从增强群众在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出发,浦东当时还率先探索区长网上办公会制度,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开展政社互动,这些在全国都是比较领先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改革试点的主要驱动力往往就是国家政策优惠,而中央给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则是 “先试先行权”,也就是用地方制度的自主创新逐渐取代原来的实体优惠政策。浦东当时就提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的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的优先权,是地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乃至行政体制探索中的更大自主性,不涉及任何财政上的补贴和让渡。
十多年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找准改革方向、把握改革重点、布局改革规划,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