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21日 星期五
XR4
文汇学人;看展去

从米老鼠奶糖到大白兔奶糖


1938年圣诞节,《申报》刊载了漫画《白雪公主的八仙过海》,白雪公主变身为手捧莲花的何仙姑,与七个小矮人一起“八仙过海”。
均资料图片
米老鼠游上海
ABC米老鼠糖
1928年11月18日,纽约的殖民大影院上映了《威利号汽船》,这是第一部以米老鼠为主角的有声动画片。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米老鼠的生日。
最早将米老鼠介绍给国人的是红极一时的《良友》画报,1932年1月,《良友》用整版图片来介绍美国银幕巨星米老鼠,同时展示了“米老鼠和布鲁托一起看《良友》”的画面。
米老鼠滚铁圈
冠生园和美加净将在今年10月推出“美加净牌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
益民米老鼠
可可米老鼠
扫一扫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文汇学人

    黄蓓

    米老鼠来到中国的时候,恰逢抗战爆发,成为了危难时期人们的一种心理慰藉。1959年,米老鼠奶糖的生产迎来了转机,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科技科美工姜爱周设计了“大白兔”包装,首批“大白兔”奶糖一经面世就一炮打响,可爱的大白兔成功取代了米老鼠,夺回了曾经丢失的糖果市场。

    在2018年9月6日举行的第二届 “中国红·中国凤·中华老字号文化节”上,一则有趣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59岁的大白兔奶糖将和56岁的美加净跨界合作,冠生园和美加净这两个家喻户晓的上海老字号将在今年10月推出 “美加净牌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老字号品牌的传承、创新与重振,一定是与品牌背后的文化紧密联系的。大白兔味润唇膏,为上海的传统行业带来一丝新鲜气息,那么,大白兔这一深入人心的形象,又是如何与上海的糖果行业结缘的呢?

    米老鼠的上海缘

    1937年,上海圣玛莉亚女校校刊 《凤藻》发表了张爱玲的文章  《论卡通画之前途》,她这样写道: “卡通画的事业现在可以算很光明灿烂了。画片除了配音之外,又加上绚烂的色彩;米老鼠的画像成为圣诞的商店里最好的点缀;有许多观众上电影院去专为看米老鼠。”在时年17岁的张爱玲看来,米老鼠已经成为了卡通画最著名的代言人: “卡通画这名词,在中国只有十年以下的历史。但是,大概没有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不知道华德·狄斯耐的 《米老鼠》吧?”

    1928年 11月 18日,纽约的殖民大影院上映了 《威利号汽船》,这是第一部以米老鼠为主角的有声动画片,米老鼠在短短8分钟的影片中,以自己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一炮走红,成为风靡美国的银幕巨星。这一天也被认为是米老鼠的生日。1930年1月13日,迪士尼开始以日报形式正式推出米老鼠卡通连环画。

    最早将米老鼠介绍给国人的是红极一时的 《良友》画报,1932年 1月, 《良友》用整版图片来介绍美国银幕巨星米老鼠。随后, 《滑稽画报》和 《滑稽世界》两本连环画杂志,开始长年转载米老鼠系列连环画。1936年,中华书局编辑、作家鲍维湘根据1935年上映的Mickey's Man Friday改编成长篇故事 《米老鼠漂流记》,在 《小朋友》杂志上连载,并由中华书局在当年12月出版单行本。另外,《米老鼠珍珠探案》 《米老鼠大闹马戏班》等图书也曾热销一时。

    鲁迅曾在日记里三次提到米老鼠,他不仅带儿子海婴去看米老鼠卡通片,而且还带着茅盾病恹恹的儿子韦韬,观赏银幕上  “有声有色”的米老鼠,成功地帮助韦韬摆脱了疲弱的状态。林语堂是迪士尼卡通片的大力提倡者,也是米老鼠连环画的忠实读者,他曾先后三次以米老鼠为题撰文。在1935年撰写的 《谈米老鼠》一文中,林语堂推崇米老鼠的 “赤子之心”、幽默态度和正能量。林语堂从 “生活的艺术”的角度出发,认为米老鼠能够向青年人揭示生命的深刻道理,让青年人少走弯路,他强调:“如果你厌恶米老鼠是真的,不是摆道臭架子,假使你确确已经失了看米老鼠的兴趣,请你先救自己,再救中国。”

    在张爱玲写作论述卡通画文章的1937年的年底,迪士尼第一部动画长片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美国上映了。仅仅半年之后,1938年6月2日,这部影片就登陆上海大戏院和南京大戏院,当时票房非常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也成为年度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丽都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平安大戏院、南京大戏院、辣斐大戏院以总计16万人次的票房,位居上海各大影戏院的前5位。 《白雪公主》在中国的观众总数突破了40余万人次,电影的票价一度从3元涨到8元,总营收超过700万元,而当时一个工人的平均月薪仅为14元。

    最先将米老鼠引进中国的《良友》画报,同时也开创了蹭米老鼠和迪士尼卡通热点的先河,那期 《良友》画报展示了 “米老鼠和布鲁托一起看《良友》”的画面,用和米老鼠一起自拍的方式进行自我宣传。1938年圣诞节, 《申报》刊载了漫画 《白雪公主的八仙过海》,白雪公主变身为手捧莲花的何仙姑,与七个小矮人一起 “八仙过海”。随后,米奇坐黄包车,米妮穿旗袍,唐老鸭大闹火焰山等,纷纷登上了纸媒的版面。借用迪士尼形象的风潮,也蔓延到了电影界,真人版电影 《中国白雪公主与七矮人》也出笼了,并且在海报上自称 “中国第一部童话故事影片”。1940年至1941年,作家赵景深先后改编了《米老鼠游小人国》和  《米老鼠救火车》两个长篇故事;1941年的 《健康家庭》杂志发

    表了何守文改编的长篇卡通故事 《米老鼠沧州夺宝》;1948年 《儿童世界》杂志连载了赵景深儿子赵易林根据卡通影片《幻想曲》改编的 《米老鼠与仙帽》;同年,  《儿童世界》还连载了邢舜田执笔的连环画《米老鼠游上海》。

    “山寨米老鼠”引领的迪士尼卡通风潮溢出纸媒的传播空间后,延伸成了白雪公主床单、果盘、香烟、香料等,在这些蹭热点的畅销  “周边产品”中, “ABC米老鼠奶糖”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和米老鼠卡通电影一样,热销的米老鼠奶糖成了有钱人品尝的消闲佳品,成为国内最畅销的奶糖。抗战时期生产领域和经济活动出现了全面停滞或倒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口食品的货源也中断了。上海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财物各方面的优势,进口替代型的小型糖果、饼干、面包、乳品、香精等食品厂纷纷崛起,在生产上出现了  “畸形”繁荣, “ABC米老鼠奶糖”趁势而起,成为了民族食品工业的标志性产品。民国时期上海的糖果行业

    喜甜厌苦是灵长类动物的普遍口味,这是演化的结果。甜味植物富含热量,苦味植物大多有毒,久而久之,对甜味的追求成为本能,人类亦如此。糖果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公元前1500年,埃及人发明了多种糖果,16世纪欧洲人发现可可,但是到300年后的19世纪,可可才变成了巧克力。19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走向深入,糖果生产工艺也最终成型了,用一口锅熬糖生产的简单操作在20世纪初完全被工业化生产取代了。糖果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日常消费品,被列为给人带来愉悦的五大食品之一,成为了世界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古书上出现的 “饴”字,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糖的早期认知。当小麦受潮发芽后,农民不舍得丢弃,就拿来加水煮着吃,结果发现,汤汁竟格外甘甜,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让麦子发芽,煮熟后滤掉渣滓,通过曝晒或者熬煮的方法获得糖,从此,饴诞生了。山东的高粱饴,就是这种制糖法的  “活化石”,高粱饴口感弹、韧、柔,是世界上最早的软糖之一。我国早期的糖果大部分是没有外包装的裸糖。上海开埠以后,到19世纪80年代,带有漂亮糖果纸包装的西式糖果才逐渐登陆中国。民国时期的食品加工业,受西方的影响,也逐渐摆脱了中国式的、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式的手工业生产。食品加工业的分工细化和生产的机械化,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批具有工业化能力的食品加工工厂。上海成为了中国糖果行业的发祥地,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上海已有200多家糖果厂。

    鲁迅和苏曼殊都是文人中的糖果爱好者。鲁迅喜欢吃柿霜糖和摩尔登糖,柿霜糖是河南特产,由柿饼的提取物生产而成,性凉而细腻,更接近中国传统的饴的制糖工艺。摩尔登糖是装在扁圆的玻璃瓶里的西式裸糖,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也喜欢吃摩尔登糖。鲁迅在厦门的时候,因为饮食不合胃口,常用糖果来调剂口味,后来在写作或闲暇时也时常吃糖果,常常一开吃就停不下来。如果说鲁迅是糖果热忱的爱好者,那么苏曼殊就是糖果疯狂的爱好者,除了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以外,苏曼殊还有 “糖僧”的雅号。苏曼殊同样喜欢摩尔登糖,最多的时候一天吃掉过三瓶。据说 《太平洋报》总编叶楚伧多次向他求画无果,最后只好用摩尔登糖引诱苏曼殊,才得到了 《汾堤吊梦图》。因为爱吃糖,鲁迅和苏曼殊都付出了代价,鲁迅一直被牙痛困扰,后来换上了全口假牙。苏曼殊因为吃糖蛀牙,不得已装上金牙,但他依然痴心不改,甚至在没钱买糖的时候,敲掉了金牙换糖吃。苏曼殊因为饮食无度患上了肠胃病,不幸英年早逝,他去世以后,医生竟在他的枕头下搜出了不少糖果纸。

    糖果纸的出现,意味着从裸糖到带有包装的糖果的飞跃,其背后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形式上的简单变化,从而带来食品消费升级的重大机遇。上海糖果生产中的佼佼者“ABC米老鼠奶糖”,是上海商人冯伯镛根据英国奶糖进行仿制的产品,不过跃然糖果纸上的却是美国的米老鼠。从裸糖发展到带有包装的糖果,使得糖果在日常消费、储存中变得更加卫生,解决了鲁迅因为蚂蚁爬进糖果碗里而产生的苦恼。民国时期食品卫生、食品营养和科学饮食的观念,正是由糖果纸包装之类的食品消费细节开启的。从裸糖发展到带有包装的糖果,使得糖果成为了方便携带的休闲食品,可自用也可分享,随时随地可以享用,非常便利,因而格外收到青睐。从裸糖发展到带有包装的糖果,也使得对于包装的审美成为了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洋画的透视方法、华丽的美术字和醒目的配色等西式元素等,增加了糖果的魅力。造型精美、高档大方、洁净典雅、卫生安全的理念,也成为了糖果纸设计追求的境界。米老鼠与大白兔的前世今生

    冯伯镛创立了上海爱皮西(ABC)糖果厂,他很欣赏英国生产的鸟结糖,但是一小包鸟结糖需要半块大洋,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四五个大洋,进口糖只能是富人的消费品。冯伯镛看到了进口替代的商机,1943年他请来制糖高手刘义清进行仿制,令冯伯镛大喜过望的是,刘义清不走“山寨”模仿路,没有简单执行破解英国奶糖配方的指令,而是选用当时比较稀有、珍贵的液体葡萄糖、奶粉、炼乳等材料反复研制配比,通过创新研发出与鸟结糖完全不同的奶糖。这款奶糖新品比鸟结糖奶香更浓,咬劲更韧,又不黏牙,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冯伯镛邀请一位白俄设计师为新款奶糖设计包装,设计师借用了红极一时的迪士尼卡通形象,创作出了红色米老鼠的包装图案。这款 “ABC米老鼠糖”新品,因为口味独特、设计时尚、营销适度、价格相对低廉,很快就风行上海滩,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奶糖。

    也许是糖果天生具有儿童缘的原因,迪士尼的卡通形象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糖果行业的重要角色,上海天明糖果厂也出品过  “米老鼠糖”和“椰子米老鼠”糖,上海麦唐纳糖果厂也出品过  “米老鼠糖”,还配上了很接地气的图案设计,米老鼠玩起了上海儿童滚铁圈的街头游戏,上海麦唐纳糖果厂后来还推出过 “唐

   老鸭”糖。

    1954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改名为上海爱民糖果饼干厂,因为老鼠属于四害之列, “米老鼠”卡通形象又来自美帝国主义,再加上米老鼠商标1955年已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注册,米老鼠奶糖最终弃用了米老鼠的外观包装,这一举措对爱民厂的奶糖生产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是出乎意料的。奶糖先是换了 “三喜”的新包装,但是销量竟一落千丈,后来又经历了  “无商标、无厂名”的奶糖生产期,还借用过  “光明牌”商标,但这些努力都以惨败而告终。奶糖包装形象对于商品销售的巨大促进作用,让上海爱民厂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直到1959年,米老鼠奶糖的生产才迎来了转机,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科技科美工姜爱周设计了  “大白兔”包装,首批“大白兔”奶糖一经面世就一炮打响,可爱的大白兔成功取代了米老鼠,夺回了曾经丢失的糖果市场。在新包装上线的同时,奶糖的配方也进行了调整,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大白兔奶糖作为国庆献礼产品重装上市,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当时南京路食品一店、淮海路食品二店门前买大白兔奶糖的顾客常常大排长龙。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白兔奶糖更被看成了替代牛奶的营养佳品,大白兔奶糖也被当成了上海的一张名片。余华的小说《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两兄弟,就是从一把大白兔奶糖开始相识的,他们在睡觉时也捧着残留奶香的大白兔糖纸。电影 《山楂树之恋》中的男主角孙建新第一次遇到静秋,从口袋内掏出的也是一粒大白兔奶糖。大白兔奶糖后来还成为了馈赠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的国礼。

    1976年上海爱民糖果厂并入冠生园总厂,大白兔牌奶糖的产量也从日产1吨增加到日产4吨以上。1983年广州的一家小糖果厂到上海冠生园取经,学会了生产奶糖的技术,并注册了牵着三个洋泡泡的“米老鼠奶糖”商标,这直接导致了两年后上海冠生园注册“米老鼠奶糖”商标的失败,这个商标后来被迪士尼总部以4万美金的价格买断了,上海冠生园也就无缘中国米老鼠奶糖了。在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兴建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下,迪士尼公司又主动找到上海冠生园,希望授权上海冠生园使用米老鼠商标进行奶糖生产,而迪士尼公司则收取8%利润的商标特许使用费,也许是价格没谈拢,也许是奶糖生产已经因时代变迁不再那么红火了,上海冠生园最终还是坚持单品牌的大白兔奶糖生产,米老鼠终究没有在奶糖里再续上海缘。

    米老鼠的诞生,为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带来难得的欢乐,而米老鼠来到中国的时候,恰逢抗战爆发,同样也成为了危难时期人们的一种心理慰藉。在迪士尼的卡通世界里,米老鼠与兔子其实有着一段前生今世的因缘。在1928年米老鼠诞生之前,迪士尼曾经创作过一只叫奥斯瓦尔德的长耳朵卡通兔形象,这只兔子当时非常受欢迎。说来虽然有点奇怪,但这只兔子的确是后来的米老鼠的原型。迪士尼的设计师们把这只兔子的耳朵变圆,在它的短裤加上纽扣,让大脚穿上鞋子,双手戴上手套,再加上一条可爱的尾巴,就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米老鼠卡通形象了,华特·迪士尼的太太给它起了个“Mickey Mouse”(米奇老鼠)的响亮名字。当迪士尼卡通形象遇到风雨飘摇年代之中的上海,这种异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显得更加激烈,它不可阻挡地引发了近代上海文化的新潮流,深深地印入到上海的文化记忆中;与此同时,它也开启了自己的本土化叙事路径。

    (作者为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