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昨天举行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体会议及高峰论坛现场,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学界及企业界的十多位重量级嘉宾汇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主题展开交流探讨。“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拥抱人工智能”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
人类将重新定义自我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人类将如何抓住机会?未来,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来完善人类自我?
论坛现场,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拉吉·瑞迪博士现场 “剧透”了两项研发中的核心技术——“认知放大器”和“守护天使”,以帮助人们进一步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认知放大器”是一个系统,目标是提高人类的能力,帮助人类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而且成本更低,同时释放更高质量的生产力。个性化的“守护天使”,职责是帮助人类完成一些现在无法完成的任务,也会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及事故,并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极端天气下的交通方案设计等。
这两大系统技术都是永远在线、永远自我学习更新的。瑞迪提醒,当我们拥抱未来时,不要忘了审视历史、吸取教训,同时要建立相关规则、法律和约束。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直击人心:人类需要尊重和敬畏人工智能的力量。未来,机器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更快、更有力量,但人类有智慧、有价值观、有梦想、有爱,这些是机器永远无法企及的。
马云说,人工智能并不是指某项技术,而是人类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这不是简单的技术改变,而是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的改变。
这次革命带来的变化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未来三十年,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入社会方方面面,改变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改变教育、医疗,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大数据、云计算而彻底改变。
未来,数据将会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这些将带来智能时代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于这场变革,大家有期望、有担心,也有困惑,但还是要充分相信人类的智慧。他确信:“智能是改变智慧的工具,但智慧能重新定义世界。”
应用,应用,还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要进一步发展,真正造福人类,“落地应用”是最重要的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和运用也需要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合作开发。
论坛现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表示,人工智能的意义和核心是延展人类的能力,放大提升人类的智能。
他带来两个好消息:其一,明年微软将把《我的世界》(教育版)引入中国。这款软件将提供课堂的个性化设计及互动。自2016年起,该软件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教育机构的使用和欢迎。其二,微软将成立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同时将与上海仪电合作,建立微软创新院。上海拥有集聚的高端人才和领先的工业发展等优势,这将有力推动微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沈向洋说,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有三个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超级强大的云计算处理能力、深度学习。目前,微软研究院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大的平台,帮助更多企业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
大会现场布设了科大讯飞精准的离线翻译系统,其创始人刘庆峰以此为例,介绍了多个科大讯飞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项目。比如,推动因材施教。这项技术目前已在全国70多所学校运用,针对不同孩子及不同学习阶段,设置不同课外作业,提示教学重点。科研人员在研究了几十万学生的数据后得出结论:运用该技术,可为孩子们节省32%以上的学习时间。
在医学领域,去年,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成功地让机器通过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而成为“全科医生”。应用该项技术的机器,在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方面,控制率达到80%以上;此外,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将应用在刑事案件的人工辅助审判系统中。
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和运用需要全球合作开发。下一步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突破现有算法、充分结合脑科学研究、实现人机耦合。
为人类和技术“扎好篱笆”
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可能变成一把“万能钥匙”,它能释放出过去所有人类技术和工具的潜能,也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人类自身和人工智能“扎好篱笆”,这也成了现场嘉宾关注的重点。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人工智能带来了大社交的时代,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节点规模将增长到几百亿的量级。面对无限扩大的“朋友圈”,如何应对潜藏的隐患和挑战?
马化腾表示,对于人工智能,未来需要特别关注四个问题,即人工智能是否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可知,指人工智能的算法是否能够变得清晰透明、可以解释。可控,指怎样避免人工智能可能涉及危害到个人或整体的利益。可用,指人工智能能否让尽可能多的人普遍使用。可靠,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是否能足够快地修复自身漏洞,真正安全、稳定、可靠。
“未来绝对不会缺少工作岗位。正如过去一次次的科技和工业革命那样,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更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的思维、掌握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以及遵守人工智能的伦理。
关于人工智能的思维,他认为,企业要在未来“万物互联”时代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要学会在一个遍布传感器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当下,有大量顶级公司开放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这给很多行业内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企业应该学会利用这些大平台数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深入场景,开发出独特的人工智能应用。
提到人工智能的伦理时,他说,企业文化也应该向“人工智能化”发展,需要遵循四个原则:安全可控;促进人类平等地获取技术;让人成长;“AI的终极理想,应当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自由及可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