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 “公益上海”信息平台上线仪式在上海科技馆举行,这标志着 “上海公益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行。
今年8月28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要求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运用标准化、规范化手段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公开,规范各部门公开行为,让人民群众易查找、能监督、可参与,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力争2019年完成全市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公开任务。 “上海公益公共服务平台”正是落实市政府部署的具体举措。
2015年底上海市民政局就着手研究创建本市公益服务体系。2016年10月第六届 “公益伙伴日”期间,市民政局启动了 “公益之城”建设计划,提出在2020年底之前实现 “十个一”的目标,整合多部门公益平台和资源,对接公益需求与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益服务记录制度,完善“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服务体系,推动上海公益事业创新发展。
2017年底,市民政局在大调研过程中,针对广大爱心市民无法便利获知公益岗位信息、各行业领域海量的公益数据难以归集查阅等现状,加强了 “公益上海”一站式公益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一方面通过 “公益上海”微信服务端为所有公益基地建设单位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公益服务,实现公益人、公益基地、 “公益上海”平台三方贯通,促进创建入网的公益基地规范化地发布岗位和任务,有序化地招募和管理志愿者,智能化地打印公益记录和证明,方便了爱心市民即时就近寻找合适的公益岗位。另一方面与民政部、市教委、工青妇、红十字会、市志愿者协会以及使用 “公益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公益基地建设单位逐步实现公益服务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
按照上海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信息公开的部署,通过 “上海公益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实现 “易查找、可参与、能监督”的目标。 “易查找”,即能够方便地找到附近合适的公益岗位。 “可参与”,即通过 “公益上海”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或浏览器键入“公益上海”,链接 “公益上海”移动端,可以很方便地注册成为志愿者;志愿者报名参加公益活动,按时到岗打卡签到和签出后,经公示后平台自动记录公益时长和服务明细,服务证明随时可供打印查询。 “能监督”,即志愿者可在平台评价公益活动主办方,也可以投诉举报志愿服务组织的违法行为。
在全市2500多家公益基地中,近三分之二的公益基地已经接入 “公益上海”信息系统。今后凡有意愿开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均可通过平台申报成为公益基地,实现 “易招人、可激励、能管理”的功能。平台实现了公益人、公益基地和公益基地服务机构的三方贯通,便于公益基地服务机构为公益基地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服务;便于公益基地服务机构为公益护照持有人开展志愿服务时提供人身意外、意外医疗、第三者责任险等7项公益保障,解除公益人士的后顾之忧;同时,公益基地服务机构的服务信息传播范围更广,有助于延伸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