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9月17日 星期一
2
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

大数据释放强大“场效应”,不断夯实园区经济密度

市北高新:剑指最强“数据核”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大数据,涉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领域和核心算法。

    作为全市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北高新园区主动对接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和全市发展大局,致力于打造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内核腹地”。《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日前发布,“全球数据服务商”行动启动: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大数据资源高度汇聚、大数据基础设施国际领先、大数据人才充分汇聚、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先试、大数据标准制订全国引领的大数据产业集聚地,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 “数据核”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数据港”。

    当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智能产业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市北高新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集中度、创新要素显示度、区域经济贡献度”深耕细作,“大数据”开始释放出强大的“场效应”。

    园区已集聚185家行业隐形冠军及具有领头羊潜质的大数据企业,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应用”的大数据全产业链布局,也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资源开放共享,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良好发展态势。

    园区内不仅有市政府大数据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复旦大数据试验场、上海交大健康大数据研究院、聚能湾国家级孵化器、静安区大数据创新加速器等国际国内重要的创新资源平台,也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体系,开始探索“基地+基金”大数据创新孵化模式。

    大量依托大数据开发应用场景的行业龙头企业,把市北高新园区的经济密度不断“砸实”。比如,有专注于交通领域大数据应用的“飞常准”;有聚焦旅游大数据应用场景的“金棕榈”,目前国内一流旅游公司的数据几乎全在这里加工分析;还有新零售大数据应用开发的“大润发”,注入“阿里元素”后,正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

    园区内借由大数据衍生而出的种种“红利”被优先应用到静安区“151工程”,比如搭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市北高新智慧园区管理平台,为全市产业园区精细化管理输出“范例”。

    目前,园区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家企业入驻,每平方米可创造企业营收超过3.6万元,实现企业税收超过5000元。仅今年上半年,园区企业实现总营收1006亿元,上缴总税接近60亿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