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一支小小的口红,原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至少需要花费3到5个月的审批时间;如今,5个工作日就可完成备案,迅速进入中国市场。
更多“全球同步”“亚洲首发”,国际化妆品实现 “零时差”,这一让老百姓拥有切实“获得感”的改革举措正是浦东新区率先尝试的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而这一制度创新已经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自贸试验区。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一支口红背后的故事恰能反映出这片热土开发开放28周年来一以贯之的先行先试、奋勇破冰。
跨国药企:当年第一个入驻,而今第三大全球战略中心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我国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最前沿。这片热土很快就吸引到了来自全球的关注目光。1994年,瑞典人、罗氏制药中国区前总经理威廉·凯乐来到当时几乎还是一片一望无际农田的张江,“我们可以在张江投资,但中方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基本建设并交付使用。”最终,浦东用实打实的高效行动让罗氏成为第一个入驻的跨国药企。从去年开始,浦东还成为了罗氏仅次于旧金山和巴塞尔的第三大全球战略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战略全局,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树立起中国更加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和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浦东率先开放、快速发展,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不断落地,不仅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更逐步形成了高起点、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体系。◆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开放”成了刻在浦东身上的鲜明印记。截至2017年,浦东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19565亿元,占全国7%;28年累计吸引实到外资789.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0家在浦东设立了机构。
世博园B区:又一次大变样,成了全上海央企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你或许想象不到,当年观众云集的世博园区B片区,如今已经落户13家央企、建设起27幢央企大楼,成为全上海央企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大变样”,这大概是浦东上演的重复率最高的改革故事。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到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的现代化新城,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变化为上海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推动上海由传统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升级,成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龙头。
区域的创新体系让浦东充满活力。张江张衡路239号,巨大鹦鹉螺式建筑——上海光源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地标。围绕上海光源,浦东从无到有兴建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国家蛋白质中心、超算中心等,形成高密度的大科学装置群。与此同时,浦东新区2017年第三产业占比达7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8%,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
“非特备案”:企业能更快把最新产品引进中国市场
“‘非特备案’对企业来讲,是重大利好,大大缩短了产品在中国的上市时间,企业能更快把最新产品引进中国市场。”一直和化妆品审批打交道的欧莱雅公司亚太区产品安全与法规事务负责人涂春怡说起非特化妆品备案显得非常兴奋。就在本月,兰蔻的一款粉底棒在上海实现了“亚洲首发”;贝克汉姆和欧莱雅合作推出的House99也已拿到备案证,不久后就将和中国消费者见面。
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在于窗口作用、示范意义,在于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在于排头兵、试验田作用。中央把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在浦东,就是看重浦东开发开放形成的制度基础、开放优势和战略地位,而这片土地更将在新时代勇当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标杆。
作为试验田大胆创新的缩影,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这一改革措施正在持续深入,不少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观望转为争相申请,用户名注册及产品备案数量及进口量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截至今年6月底,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系统中,浦东172家境内责任人已注册264个用户名,受托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237家境外生产企业的产品,境内委托境外企业为27家;已获备案凭证的产品为1680件,预计今年将突破2000件。
通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上海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这些亮眼的制度创新为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