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三维测绘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各个行业了,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现状是不断创新,采用新的设备与技术来采集数据,各省的应用程度不一。现在的考古发掘现场均已用上了三维扫描测绘技术,全部完整立体地记录工作全过程。”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前副院长、陕西文物传媒与科技勘探中心主任王保平告诉记者:“三维扫描测绘技术,一是能够真实地记录文物信息,建立文物的数字档案,用数字记录文物的变化;二是运用数字手段,也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上的各类建筑和文物,依据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复原和呈现。”
“我更看重虚拟现实技术,它也是一种保护、展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手段,确实好!它不仅可360°旋转,还能720°旋转,左右旋转一圈,上下旋转一圈,720°就能采集文物的相关信息,利用这些数据三维建模,做出一个可以720°旋转的数字文物来,包括器物的里里外外。”王保平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对法门寺景区、秦公一号大墓和新疆北庭古城遗址区都进行过高空多角度测量,效果很好。近几年,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的主持下,陕西省对10座博物馆运用这项技术建成了 “智慧博物馆”。
“三维扫描测绘技术能够准确地记录文物的信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领域将发挥很好作用,在文物考古和保护修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王保平认为,欧美国家地面上的石质建筑较多,中国的大遗址、大型宫殿、宗庙、礼制建筑均为土木结构,大都被埋在土里,就关中地区的地层而言,史前时期的遗址被埋2米多深、西周的1.8米以下,汉代的1.5米以下。发掘出来的宫殿遗址土木结构都腐朽了。通过钻探发掘,建筑遗址的布局模规出来后,能通过数字手段把它们复原和呈现出来。他认为,关中地区咸阳塬上有9座汉代帝王陵墓,大量的礼制建筑在地下埋着,探明的遗址不一定都需要发掘,可以用数字手段把它们复原出来,进行展示。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如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的 “数字故宫”项目、浙江大学开发的敦煌石窟虚拟漫游与壁画复原系统、秦兵马俑博物馆与西安四维航测遥感中心合作的“秦俑博物馆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了三维数字技术。(本报西安9月 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