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会派“无人机”打击免疫系统
英国 《自然》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中美合作研究报告指出,癌细胞可以派出 “无人机”打击免疫系统,这一机制有望为判断癌症免疫疗法是否有效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这项研究显示,癌细胞可向血液中释放一种被称为 “外泌体”的囊泡,可如同 “无人机”一般精准打击人体免疫系统。这种直径不足红细胞百分之一的囊泡由脂质包裹,含有一种叫做 “PD-L1”的物质。
研究人员说,当PD-L1与T细胞表面的程序性死亡蛋白-1结合后,就会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阻断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功能;而目前常用于抗癌免疫疗法的 “检查点抑制剂”,有望阻断这种结合,从而活化T细胞的抗癌功能。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学教授郭巍说,这种免疫疗法可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但目前仅对三成患者有效。
恶性黑色素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皮肤癌。研究团队发现,黑色素瘤细胞的外泌体中就有 PD-L1,且一个癌细胞可分泌多个外泌体,因此极大地抑制了机体的抗癌能力。如果能在患者血液中找到这种生物标记物,就可以早期判断能否对他们使用抗癌免疫疗法。
“中国造”无人冰站首次在北极“上岗”
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无人冰站观测系统 (无人冰站)日前布放完成,标志着 “中国造”无人冰站首次在北极 “上岗”。
“无人冰站”是指无人值守、可长期在冰上运行的观测系统,其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自动传回国内。
这套观测系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自然资源部下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研发。
它由大气边界层观测子系统 (气象塔)、海冰观测子系统 (主浮标)、上层海洋固定层位观测子系统 (副浮标)和拖曳式海洋剖面观测子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计划使用一年以上。
无人冰站安装完成后,冰面上除了高达5米的气象塔格外显眼,其余几个冰上浮标则十分 “低调”。这些浮标连接着很多缆线和探测仪,布放成功后便被 “埋藏”在冰面之下。
细胞高速识别筛取新技术
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明了一种细胞高速识别筛取新技术,可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众多研究领域提高细胞分析和筛取效率。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 《细胞》杂志网络版上。研究团队综合利用超高速荧光成像技术、超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微流体技术等跨领域技术,研发了这一名为 “智能影像激活细胞分析仪”的设备。它能借助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对细胞图像进行分析,以每秒约100个的高速度识别细胞,并根据分析结果筛取目标细胞。
研究小组称,他们已在微生物和血液细胞的筛取实验中确认了这一技术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这一技术有望大大提高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细胞分析研究效率。
电子皮肤知健康
近几年,人们用于监测健康状况的仪器越来越小巧,甚至手环、戒指都成为了随时监测心跳、运动情况的设备。而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一些几乎与皮肤一样薄软的材料让科学家研发出了 “电子皮肤”,为需要皮肤移植的病人和义肢的制作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为健康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近日,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教授任天令带领团队以石墨烯为材料,研发出多层石墨烯表皮电子皮肤。它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直接贴覆在皮肤上用于探测呼吸、心率、发声等,未来在运动监测、睡眠监测、生物医疗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这一成果日前发表在纳米领域期刊 《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