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越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公安局介绍了近阶段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的成效。据统计,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下降22.3%,而数字化智慧交通建设将成为下一步大整治的亮点,公安机关将进一步推动高科技技术、信息化手段和装备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全市239条黄线道路基本实现零违停
道路交通问题是超大城市面对的一个世界性难题。2016年3月至今,一场“最严标准、最严执法、最严管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在全市范围展开。据统计,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分别下降22.3%、13.0%、20.5%;日均交通110警情数下降23.8%,其中,违法停车、交通拥堵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4.5%、19.7%;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拥堵时间日均减少一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一倍以上。
在全面加强机动车违法行为查处方面,全市239条黄线道路基本实现零违停,机动车乱鸣号、非法改装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公安部门严查严管交通违法逾期未处理行为,上门催告5.5万余名当事人、2.4万余家企业,直接裁决21万余起逾期未处理交通违法。
多项精细管理化措施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现场实施精准指挥调控也是大整治的经验之一。本市公安部门细化大车流、恶劣天气下的管控、分流、提示预案,完善四级响应、部门联动、交通管制、限速引导、设施防护等各方面应急保障机制,改变了G40长江隧桥和上海动物园等区域逢节必堵的情况,城区交通常态泛绿。
在完善交通出行设施保障方面,有关部门在全市城市快速路、公交专用车道完善交通标志标牌1700余处;推进公交港湾式车站设置出租车上下客点4000余处,在公交站、学校、商业网点等处设置可临时停靠标线(黄虚线)1600余处;在停车问题突出住宅小区周边新增夜间道路停车场116处、停车泊位3268个。
此外,针对量大面广的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上海创新行人交通违法累进式执法模式——前两次违法教育记档,第三次违法直接处罚;同时,创建规范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行为示范区域(路段),推动交通秩序持续好转。
89万辆共享单车运用电子标识管理
数据融合和高新技术应用为深入推进大整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大整治期间,有关方面加强电子警察建设和系统升级,同步开展各类视频卡口改造,全面织密 “感知端”,有效增强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依托高新技术,目前上海已实现对机动车“违法鸣号”“不系安全带”“驾车使用手机”“不按规定交替通行”“不按规定避让行人”以及“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监管,并将监管信息以秒级速度通过短信反馈机动车驾驶人。
对于长途客运、危化品运输、渣土运输等重点车辆,相关部门开展GPS动态监控,并运用车辆实时运行数据依法查处超速、凌晨时段违规运营、闯禁区等交通违法行为。
下阶段,市公安局将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信息化手段和装备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断提档升级。
目前,智能交通安全管理系统正在外滩地区试点,通过为信号灯加装复合视频检测器、后台汇聚数据等方式,实现完整、全面、立体的交通泛感知能力,使路口信号控制方案能根据交通流状态进行动态、实时的精细化和优化设置。
行人过街提示系统应用也将开展试点,运用技术检测行人过街状态,提示过往的机动车停车让行。电子警察也将进一步集成执法功能,提升非现场执法管理效能。
此外,交警部门还透露,目前正探索研究电子标识等技术在非机动车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推进共享单车数字化执法试点,实现非机动车源头管理。据介绍,上海共享单车保有量达100万辆,其中89万辆已运用电子标识技术进行数字化管理,并试点电子围栏技术,规范共享单车有序停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