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首席记者 唐闻佳)随着一阵响亮的哭声,昨天上午8点51分,此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亚洲首例胎儿宫内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的宝宝顺利出生了。
这个男宝宝体重3980克,新生儿评分10分,身体发育轨迹与健康新生儿一样。更重要的是,经过第一时间的心脏超声评估,宫内手术治疗效果好于医生的预期,小宝贝目前不需要任何治疗。
昨天上午8点,新华医院的一间手术室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看起来普通的一台孕38周又3天的剖宫产手术却关乎着一项医疗新技术的成果。在麻醉科主任石学银和张成密医生对产妇实施麻醉后,妇产科主任汪希鹏、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王磊井然有序地站到手术台两侧,开始了手术。
仅用20分钟,汪希鹏就通知在旁的新生儿医生:“宝宝出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带着响亮的哭声来到人世间。这标志着宝宝建立了自己的心肺循环系统。
紧接着,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学科带头人孙锟教授、小儿心血管科主任陈笋开始为宝宝做新生儿心脏超声评估。经评估,这个宝宝原本重度的主动脉狭窄经过宫内治疗,已转为轻到中度主动脉狭窄。孙锟说: “宝宝治疗效果好于预期,我们的宫内球囊扩张术将接近闭锁的主动脉瓣成功打开,经过在母体内七周的生长,瓣口直径增大到原来的两倍以上,可以让足够的血流顺利通过。所以这个宝贝短期内不再需要进一步手术,随访即可。”
子宫内七周的生长极为神奇,宝宝左侧乳头下原本应有一个宫内手术时穿刺的针眼,如今已没有任何痕迹。
孙锟介绍,此次宫内治疗完成了三个使命:第一,救命——当时在宫内这个宝宝的心脏已经出现心包积液,心功能衰竭,宫内的主动脉瓣扩张术纠治了这一情况;第二,生长——经扩张后的血管和心脏获得进一步发育;第三,机遇——经过这样的治疗,为宝宝赢得手术时机,甚至无需手术。
“根据胎儿病情的危重情况,类似的宫内手术最早可以在孕22周实施。”陈笋介绍。
这个患儿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是在妈妈怀孕24周的时候发现的。父母强烈要求保留这个新生命,在新华医院密切观察至31周时,胎儿主动脉瓣压差由25毫米汞柱逐渐升高到近90毫米汞柱,左右心室也逐渐比例失调,同时出现了心包积液和二尖瓣反流,所有迹象均表明,胎儿的主动脉瓣狭窄向极重度的方向发展。
经多学科会诊,今年 7月,新华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妇产科、麻醉科等合力为胎儿实施了胎儿宫内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这也是亚洲首例单中心此类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