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的含金量,远远比解剖鲫鱼要高得多,解剖鲫鱼一题总分占比不超过5%。且实验考试中,学生必须像外科医生一样,不仅对鱼类骨骼、位置、形态胸有成竹,同时要有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
■上海在过往十几年间所采取的 “3+1”高考制度,使得生物学科遇冷,选考人数基数有限。不过,随着新高考“3+3”制度推广开来,今后或许将有更多学生,凭借对生物学的一腔热情投入科研,并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张鹏
位列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前50名的高中生,因成功“解剖了一条鲫鱼”,获得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保送资格。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在网络上不胫而走,引发热议。
“靠解剖鲫鱼上北大清华”的说法是否准确?刚刚获得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金牌、即将升入高二的松江二中学生崔逸丰说,这种说法既是对生物竞赛的片面解读,也是不了解学生“剖鱼”所涉及的知识面和实验操作要求而做出的判断,并不靠谱。
但换个角度来看,“解剖鲫鱼”之说却让原本看似低调的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获得了更多关注度。这也引发不少生物教师的思考——如何让生物学科竞赛像数学、物理竞赛那样吸引更多中学生参与,从而激发年轻学生从事生物学科的兴趣?
莫因“一条鲫鱼”抹杀了生物竞赛含金量
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的含金量,远远比解剖鲫鱼要高得多。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其中理论部分的考查时间为两个半小时,共计103道选择题,试卷有26页A4纸之多。理论部分的考试成绩约占总成绩的50%,其余50%的成绩则由四场实验操作来决定,分别是动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实验、植物学与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
“也就是说,解剖鲫鱼其实只是动物学与动物行为学实验中的一道题目而已,总分占比不超过5%。”松江二中生命科学教师、竞赛指导教师许耀解释说,此次竞赛中解剖鲫鱼,要求分离鲫鱼的五块骨骼,包括肩带、腰带、肋骨及两个指定鳃弓。鲫鱼骨骼较脆弱细小,也与大量肌肉等其他组织粘连在一块。如果学生对脊椎动物骨骼没有充分了解掌握,分离难度很高。
“生命科学是实验性自然科学,动手能力是对研究者的基本要求。实验考试中,学生必须像外科医生一样,不仅对鱼类骨骼、位置、形态胸有成竹,同时要有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一名业内人士表示。要知道,这些竞赛金牌选手,对于生物学科知识的积累几乎等同于大学生物学专业毕业生。
学科竞赛要引导学生兴趣至上
今年,崔逸丰收获金牌,成为上海唯一入选生物国家集训队的选手,并与清华大学现场签约,成为生物科学专业2020年保送生候选人。同校的高一学生任育霄,高二学生朱杰凯、张子涵,获得铜牌。
崔逸丰获得这样的好成绩,在许耀看来却是情理之中,“他是一个对生物学科充满狂热兴趣的孩子,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扑在生物上。他选择参加生物竞赛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并非瞄着金牌而去。”
从小,崔逸丰就观看过大量纪录片,其中不少涉及生命科学,启迪了他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初中开始,崔逸丰在父母的支持下,自己在家里建造了小小生物实验室——一台简单的显微镜、一套基础解剖工具和基本的实验切片,支撑起这个大男孩对于生物学的兴趣和梦想。平日里,母亲从菜市场里买来的鱼虾,时不时地就成为他解剖的对象。
阅读课外生物学专业书籍、订阅《科学》《细胞》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成为崔逸丰丰富学科知识的习惯。今年的竞赛题目大多是从一些科研论文中摘抄出来的数据、图表并要求选手对此进行分析,这正是崔逸丰的强项所在。
进入高中后,班主任在新生家访时了解到崔逸丰对生物情有独钟,便将其推荐给许耀。针对新生,松江二中开设多门选修课,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在许耀指导下,崔逸丰每周定期参加生物学科的社团活动和竞赛辅导,为他的生物学积累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新高考或将提升学生投入生物学积极性
我国设有数学、物理、信息学、生物、化学等五类学科竞赛,其中,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作为实验自然学科,除了笔试之外,还有实验考试。参与竞赛的学生因学习自主性较强和知识积淀深厚,常常成为国内各大高校竞相争夺的创新人才。
在生物学科竞赛领域,松江二中成为黑马,连续两年领跑上海赛区。今年5月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上海赛区中,松江二中53人获奖;此次全国竞赛,上海地区八名获奖选手中也有四人出自松江二中。
鲜亮的成绩之外,许耀也看到了生物学科发展的隐忧——相比数学、物理等学科竞赛,上海在生物学科竞赛上并不占优势,愿意投身生物学科竞赛的学生数量相比其他两门学科也不多。今年入围全国集训队的50人中,上海仅占一席;去年全国竞赛,上海也只获得一块金牌,而2016年,八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铜牌。“这还是近三年来成绩有所提升的结果。时间若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常有学生代表中国杀入生物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如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周雁、徐承远先后代表中国参加了1994年、1997年的两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分获铜牌和金牌。”
对于生物学科竞赛在上海式微的原因,一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首先是生物竞赛自身的局限,选考生物学科的学生在大学里能选择的大学专业有限,这是全国各省市均要面临的难题;而上海部分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对于生物学科竞赛的认同度不如数学和物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物竞赛对本地学生的影响力。
此外,上海在过往十几年间所采取的“3+1”高考制度,使得生物学科遇冷,选考人数基数有限,导致高手难寻。不过,不少业内专家也预见,随着新高考“3+3”制度推广开来,今后或许将有更多诸如崔逸丰那样的学生,凭借对生物学的一腔热情投入科研,并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