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充分发展的标志之一,更是衡量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的标尺所在。
近年来,作为青浦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作为满足每一位青浦学子成长需求的重要举措,青浦区特殊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统筹协调下,通过教育、卫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健全了特教管理体制和机制,重视特教经费的投入,更是加强了特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了医教结合资源整合的力度;形成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具有城郊特点的区域特殊教育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了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的互相衔接、普特融合、医教结合、着眼终身的特殊教育发展新体系,达到了特殊教育的全覆盖。
青浦特殊教育,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注重统筹协调,注重机制建设,注重队伍建设,注重保障体系及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实践研究,使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位特殊孩子。
青浦特殊教育秉持 “青浦实验”的传统和精神,致力于创新探索与实践,先后被市教委确定为 “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实验区”、 “特殊教育评估体系研究实验区”、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实验区”、 “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及管理研究实验区”、 “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实验区”,取得了一批成果,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青浦方案”。
顶层设计:特殊教育 “全覆盖”
“十一五”以来,青浦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把特殊教育列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各方齐心合力
区政府专门召开区长办公会议,研究讨论 《青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分管区长专门召集教育局、卫生局分管领导研究制定 《青浦区教育局、青浦区卫生局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意见》,牵头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工作,解决问题。通过实施 《青浦区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为残疾学生提供多类型、高起点、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优质服务,形成了良好的特殊教育发展生态。
提供保障条件
在此基础上,青浦区构建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较为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实现了特殊教育的 “全覆盖”,维护了特殊儿童受教育权;不仅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迁建了青浦区初职校和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了一流水平,而且为学前特教班、点及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配备了资源教室,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就读的学校配备了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青浦区特殊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开展医教结合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跨部门医教结合合作机制,成立了青浦区特殊教育入学鉴定委员会,形成了区、学校医教结合服务体系;加强特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辅读学校各类特教专任康复教师和初职校的各类专技教师配备到位,落实了普通学校及幼儿园特教资源教师的编制和特教津贴,为特殊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市、区立项课题81项
青浦区特殊教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以教研、科研促进质量提升。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为重残儿童实施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的研究》《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与管理研究》《依托特殊教育三大研究基地开展康复训练》《随班就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研究》等课题作为青浦区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及区科研重大项目立项。“十二五”以来,青浦特殊教育市级、区级课题立项共计81项。至此,青浦区特殊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高位引领:师资建设 “专业化”
优质的师资,是特殊教育产能的关键。青浦区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走出了特殊教育师资提升的新路。
加大康复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了适应现代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科学的康复训练需要,青浦区特殊教育相关部门在注重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同时,加大了对现有康复教师的培养力度。“十二五”以来,先后派往全国各地培训机构及华师大特殊教育学院参加培训的教师共有100余人次,派往国外等地区进行特殊教育培训的5人。他们中的一批教师现在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中的骨干,尤其在康复学科及特殊教育评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领军作用。
从2011年6月开始,在区政府的关心下,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在卫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组织进行了历时近三年的“青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专业化教育培训”,聘请了全国、上海市顶尖的特殊教育专家和康复医学专家对青浦区的特殊教育教师、指导医生、资源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专业化教育康复训练的培训,极大地提升了本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大兴“圃式科研”
青浦区辅读学校为了提高特教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立足训教实际,注重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出了一条“圃式科研”的科研兴校之路。学校建立了“自闭症”“言语语言障碍”“脑瘫”三大康复训练研究基地,作为教师科研发展的“苗圃”。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学校以项目研究为载体,通过“育苗、移植、成材”三个主要环节为基础的教师科研发展机制,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科研水平,其中“育苗”是指以三大研究基地为主要阵地,为教师科研成长提供服务;“移植”是指以基地成员为点,辐射全校发展之面;“成材”是指以全体教师发展为目标,让每位教师茁壮成长。截至目前,三大研究基地结合对学生的康复训练,总结完善了康复训练的策略、方法与手段;开发与建设了一批与本基地相关的康复训练课程;积累了25则个案的36个典型案例,完成了《医教结合——我们在行动》《医教结合——我们在探究》《医教结合——我们以生为本》《脑瘫学生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法的应用》《特殊儿童语言康复主题教学》《自闭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跨学科综合干预模式》《从接纳走向融合——特殊教育教学康复及支持服务案例》等7本专著的出版工作。
培育“双师型”教师
青浦区初职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强化目标管理、计划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管理、评价管理;从管理结构上注意抓制度、抓示范、抓序列、抓效益、抓激励。对本校现有师资队伍现状作客观分析和评估,找出优势和薄弱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师培发展规划。弘扬先进典型,树立师德楷模,发挥好师德榜样作用,按照“师德好、能力强、学历高”的标准选择、聘任教师,全面推行教师岗位聘任制。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区进修学院组织的教科研培训班。请华师大教授、市教研室专家、区进修学院教研员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深入课堂进行会诊,聚焦新课堂实验,以课题研究、经验论文撰写、科研团队建设、青年教师沙龙活动、网上论坛、科研讲座及各项区、校级活动为载体,通过专家引领、教师团队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十二五”以来,学校有市级以上课题5项,区级课题20项,校级课题 15项,发表得奖的论文70多篇。学校目前有“双师型”教师 17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45%。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示范教师2人,区教学能手1人,中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60%以上,在职业技能方面有4名教师获得了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6名教师获得了技师证书,还有7名教师获得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 “融合化”
残疾学生康复需求的变化催生了课程改革实施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结合,“医教结合”则是残疾儿童康复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多学科合作教育康复模式。
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服务
青浦区依托建立教育、卫生、民政及残联等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促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发展,通过医教结合的手段,对本区内幼儿园、特殊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各种安置形式的智力障碍、低视力、重听、自闭症、脑瘫、语言障碍等的残疾儿童开展个别化教育与康复服务。为了规范特殊儿童残疾情况的检测和评估,建立了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转介、安置运行机制,实施定点、定标准的医学检测和教育评估制度,根据残疾儿童入学检测与评估结果提出安置建议,提高了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的科学性。青浦区成立了由教育管理、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医学、康复、心理等专家及家长代表组成的青浦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制定了相关的职责和工作实施方案。根据鉴定结果及学生实际表现,对残疾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安置与个别化教育建议。
建立三个研究基地
为保障 “医教结合”,青浦区辅读学校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言语语言康复训练三个研究基地,选择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三个研究基地的负责人,聘请市、区的特殊教育和医疗机构的专家担任研究基地的顾问,边实践边研究,积累经验。每学期定期组织市、区指导医生和特殊教育康复老师开展对随班就读脑瘫、自闭症、语言障碍学生的康复训练现场指导和康复效果的评估,对随班就读老师、家长进行现场培训。对癫痫、行为问题、先天性心脏病及长期用药的特殊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心理咨询,指导老师和家长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护理。
医教结合项目组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进行培训、组织评估和诊断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特教班、随班就读点的特殊儿童实施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指导和评估;对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的使用及教学、康复训练提供专业的服务;为送教上门的重残学生实施医教结合的康复训练,并为教育、训练技术向家长的转移提供保障。
课程建设:特殊教育 “生本化”
青浦区特殊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注重整体设计,根据学段及学生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学前特教的早期干预课程、特教学校的补偿性课程、职业教育的专技课程、随班就读的生本化课程及送教上门的个性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4个模块”促进课程实施
青浦区辅读学校根据智障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从2011年9月开始组建了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编写了生活、社会、科普、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认知训练、作业治疗、语训等12门校本课程68册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编写了民族传统教育、节日教育、纪念日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校本课程。为了使校本课程更具针对性,学校从校本化实践基础型课程、合理开发发展型课程、拓展型探索补偿型课程、持续性深化德育课程改革等模块,强化课程建设的实施。
校本化课程指向明确
青浦区初职校秉承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在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实效,追求创新”的办学思想引领下,依托 “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校本化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懂责任、会感恩,树立 “自尊、自信、自理、自律、自强”的精神,最终使其成为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劳动者。
学校根据 “社会需求、地方特点、学生实际和学校基础”,把学校课程设置为基础型文化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三类。学校课程编写小组在原有文化学科校本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重新修订选编,形成了一套新的文化学科校本教材 (语文、数学、英语各6册)。学校以特色课程项目建设为重点,确立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方向,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主修和选修类课程设置,构建了以 “食品制作类”和 “生活服务类”为主线的15门基础型课程和20多门拓展型课程,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多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培养。在加强基础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还不断丰富拓展型课程的内涵,先后开发了食品雕刻、民俗点心、船点、地方特色菜品、篆刻等20多门拓展型课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中增长见识、开发潜能。
设置补救性课程
青浦区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构建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生本化课程的开发研究,找到能有效解决当前随班混读现象的方法和途径,使特殊学生的潜能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缺陷得到及时补偿。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功能的优势,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补救性课程,给学生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通过适当地降低要求,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辅导,让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业上也能有所获得,尽力缩短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业上和其它同学的差距。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知识能力的发展状况,利用资源教室的设施设备,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学,开发适合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特需课程。
目前,通过利用社区资源、校本特色课程设计,编制了 《运动康乐园》《我眼中的金泽桥乡》《习武——修能》《儿童电脑绘画》《心理辅导》等随班就读系列生本化课程。生本化课程的实施,增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资源建设特殊教育“优质化”
通过资源的扩大和优化,青浦区做大特殊教育的数量,提升品质。
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改善特殊学校的办学条件,青浦区辅读学校于2000年进行了重新翻建,目前学校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配套建设了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室、多感官训练室等17间康复个训室,建设了用于学生生活自理及劳动技能训练的家政室、洗刷区和种植区;用于社会适应训练的超市、医院等8个社会情境模拟区;用于社会实践的朱家角人民医院、课植园等8个实践基地。
青浦区初职校于2012年9月政府共投入约3500万元进行了整体搬迁,新校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00平方米。学校配备了中烹、中点等11个专技实训室;建立了拥有心理教室、放松室、谈话室、宣泄室等配置完备的心理辅导中心;还配备了摄影、篆刻、科技、美术、信息技术等专用教室。完善的、先进的设施设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设27间资源教室
为了让随班就读学生能有相对独立的学习训练场所,青浦区教育局从2011年开始在博文学校、金泽小学、重固中学等27所中、小学建设了27间资源教室,添置了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康复所必需的设施、设备,使资源教室的设点覆盖全区所有镇和街道,占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数的75%。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益,青浦制定了资源教室使用的管理制度,开展了资源教室课程开发和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实践与研究,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
通过在资源教室中设置定期的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定期的心理辅导员与特殊学生的访谈制度,使特殊学生尽可能心理健康,生活快乐。通过资源教室为家长提供对孩子进行特殊教育训练的资料、方法、场所,并开展交流、学习及咨询活动,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明显的。
学前特教康复训练点达12个
根据学前特殊教育的规划,青浦区在每个镇、街道的幼儿园设置一个特教早期康复训练点,为这些幼儿园建设一间资源教室,并且努力做到区域特教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学前设点布局的全覆盖。青浦区从2014年开始在徐泾、淀山湖等幼儿园建设了10个资源教室,加上实验幼儿园特教班和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学前康复点,全区学前特教康复训练点增加到了12个。
送教上门特殊教育“保障化”
让所有残疾儿童都能享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青浦区从2006年9月起,为重残不能到校学习的居家特殊儿童提供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
提供积极的训教康复
区教育、卫生、残联等部门联合成立了送教上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方案,在人员、时间、经费上予以保障,在服务内容、方式、手段上予以落实,旨在通过积极的训教康复,有效地矫正特殊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去除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真正做到:关着的让他们走出来,躺着的让他们坐起来,坐着的让他们站起来,站着的让他们走起来,使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
“四位一体”成效显著
从2008年起,青浦区构建了由特教老师、普教老师、助残员和指导医生组成的“四位一体”医教结合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四方力量针对每个儿童的技能缺陷、智力以及社区生活需要,采用因人而异的社区、家庭和机构的康复训教,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服务的内容上,选择特奥运动项目、缺陷领域的补偿、优势领域的强化以及通过网上学校开设网上课程和进行保健知识的介绍等。另外,还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对重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认知教学。在服务形式上采取居家入户送教;到康复机构结合康复治疗时进行送教;到社区,结合社会和生活教育进行融合式送教;到普通学校,利用资源教室和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抽离式送教。在服务的手段上,采取了送教团队对特殊学生的“多对一”的综合会诊、“一对一”的个别训教康复、伙伴合作的融合活动、参与社区的生活体验等。
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办好特殊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命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大爱无言,爱心在这里汇聚!在青浦区特殊教育教师的眼里,没有残疾孩子,只有个性化的学生。青浦区辅读学校校长陈建军说:“他们每一个都是珍贵的存在!他们是残缺的花朵,更需要阳光雨露,需要爱心浇灌!让我们携手并肩,用我们的大爱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在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