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2
要闻

从有到优,使渔阳里的故事常讲常新

上海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启动整体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昨启动改建,预计年底开工。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祝越

    淮海中路576弄6号,华亭伊势丹商厦西侧,有一条外表整洁的老式里弄——渔阳里。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这里成为团中央机关。昨天,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这是上海市中心一条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弄堂,但却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里不仅是 《新青年》编辑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团组织、第一所干部学校、第一个党领导的工会……百年风霜在它身上写下了一抹沧桑,而上海史学界正在努力让这座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其东侧将建立渔阳里纪念广场,更多有价值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将在纪念馆整体改造后亮相。

    改建展陈将渔阳里历史联系更为紧密

    此次改造是 “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革命遗址修缮保护项目之一。启动仪式上,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项目专家组成立,12名党史和青年运动史的权威专家接受了聘书。过去,他们中的部分成员见证了纪念馆从无到有的筚路蓝缕。如今,各位专家期待通过不懈努力,使之从有到优,使渔阳里的故事常讲常新。

    他们此前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辑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觉悟渔阳里》,其中包含俞秀松等中国建团史上八位发起者所发表的各类文章并附以有关上海建团的忆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王娟介绍,权威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今后修缮保护的 “内核”。  ◆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根据目前的方案,整体改造后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将分序厅、渔阳里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在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领导下建立团组织、外国语学社与进步青年、团组织在各地相继建立、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六个部分。

    王娟说,今后渔阳里的展陈将与这座建筑的历史联系得更为紧密:围绕渔阳里及其周边丰富的红色资源,还原历史本来面貌,更加清晰地呈现20世纪20年代国内外斗争环境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党的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得以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初期8位发起人事迹;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指导下各地相继建团;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党加强对团工作的领导下,团一大以及历届团代会得以顺利召开等。

    向社会征集渔阳里文物

    展陈文物的缺乏一直是目前渔阳里的遗憾。在昨日的文物捐展环节,上海拙朴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徐汇创客中心创始人邵楠向纪念馆交授了俞秀松手稿《青年团筹集基金启事》,这也将成为改造之后的展陈文物之一。

    《启事》由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在建团初期撰写,阐明了青年团与青年人的重要使命,有着重大的证史价值。当年为了筹集基金,俞秀松在文中敬希“邦人君子及当代宏达鼎力匡襄,予以惠助,俾基金有着,团务自易策动,直接为社会青年谋公众之福利,间接实兴我国民族前途关系者綦巨!岂独本团之幸焉?”邵楠说,如今再次读出这些话语仍能够感受到革命志士的民族情怀。

    与此同时,纪念馆还发布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物的公告》,号召社会各界发掘、收集、捐赠反映新老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地方性团组织建团、团一大等相关的实物及资料,襄助纪念馆成为展陈内容更丰富更有价值的重要学习宣传阵地。

    据了解,本次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体改造中,还将在其东侧建立渔阳里纪念广场,渔阳里纪念广场效果图昨日同时揭幕。在锦江集团支持下,位于淮海中路上的渔阳里纪念广场,将建成广大青少年开展团日活动,重温革命历史、接受仪式教育的重要场所。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