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5
时评;要闻

外滩、提篮桥为城市色彩严控地区


    ■本报记者  史博臻

    划定城市色彩管控分区、桥梁间隔要达到一定密度……新鲜出炉的《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可谓亮点频出,规划编制人员昨天接受记者采访,道出亮点背后的考量。

    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搭

    城市色彩所体现的是城市风貌识别度,上海对于一江一河的规划建设,就考验着城市的“着色”能力。

    划示一江一河的城市色彩分区,正是本次规划的特色所在,其初衷是为了引导和谐与特色的沿线色彩环境,并与上海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相衔接。市规土局详规处副处长伍攀峰介绍,城市色彩管控分区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严控地区,主要为历史风貌地区,本着尊重历史、尊重本色的思路,明确色彩负面清单,并限制多种色彩大面积混合搭配使用。严控地区主要指外滩、虹口提篮桥等历史风貌区,历史建筑已形成一脉相承的色彩基因,只需加强对现状建筑的色彩保护,以及注重与腹地色彩的统筹协调。

    其二,重点地区,是指具有可塑性,需重点关注和打造区段。包括杨浦滨江中北段、南外滩等,需要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阶段,加入对于建筑色彩的设计引导要求。◆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其三,一般地区,现状色彩较理想的建成区段,加强色彩保护,对部分色彩不协调的建筑表皮进行微型整治改造,比如大面积居住、工业区等非视觉焦点地区,以色调和谐为主。

    伍攀峰介绍,通过划分一江一河城市色彩管控分区,因地制宜地引入不同要求,起到引导作用和合理管控,尽量避免沿线千篇一律。同时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理性、感性、灵性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价值导向,落实协调、特色、艺术三个层面的引导。

    苏州河每公里四处的断点如何打通

    与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 “堵点”多在工厂的情况不同,苏州河两岸的 “死路”和 “断路”情况复杂——沿线支河流交汇、企业单位占用岸线、居住小区占用岸线、部分开发项目或绿地项目在建或待建等,均使市民无法亲水近水。根据规划编制人员的统计,苏州河16公里岸线就存在64处断点,相当于每隔1公里就遭遇4个断点。基于 “苏州河是密集城市中稀有的城市开敞空间”这一特质,打通断点的更多精力将放在两岸地块的功能重塑和活化更新上。规划编制人员介绍,后续将根据腹地条件的差异,通过整体抬高滨河道路、多级防汛墙、亲水平台或缓坡、局部抬高临河空间、美化防汛墙、降低超标防汛墙等方法,优化亲水体验,实现临河可见河。

    对于 “顽固”断点,要兴建一些工程打通。比如,通过架设跨河桥梁,实现合理的桥梁间距和梁底标高,提高慢行过河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根据苏州河中心城段规划桥梁初步方案,在既有机动车及混行桥梁、慢行桥的基础上,将规划新增泾阳路慢行桥、梦清园慢行桥、M50慢行桥、文安路慢行桥等,确保桥梁布设达到一定密度比例——外环—内环段的桥梁间隔为500—800米、内环—长寿路段桥梁间隔300—500米、长寿路—外滩段桥梁间隔150—250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