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经过三天的京剧课程体验,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在昨天下午迎来了他们最期待的内容——京剧衣箱与化妆。这19位平均年龄只有20岁的青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利用暑假时间到上海京剧院学习体验京剧。要说京剧对他们吸引力最大的,莫过于那些精美绝伦的服饰和色彩丰富的妆容,一连经历三个上午的硬底子基本功训练,穿上戏服、踩上高靴、戴上髯口的那一刻,学生们一阵惊呼:“终于找到感觉了!”
这感觉是渐进培养而来的。体验化妆和服饰前,老师先从衣箱理论开始。传统戏曲里,蟒、靠、帔、褶、衣,五大类戏服又有许多细分,哪些服饰对应哪些角色,每种戏服类别又有哪些特点……这些内容,不必说是给外国人讲解,就是给中国学生解释,也很费力。可大学生们却认真做起了笔记,涉及太多专业名词,许多洋学生的中文听力不足以应付,班上的华裔学生就充当起了助教和翻译。原定半小时的课程,在学生不断的举手提问中足足上满一小时。
理论课上完,走进化妆间,眼前花花绿绿的油彩锁定住了学生们的视线。“白色油彩是不是和我们平时用的粉底差不多,只是颜色更白?”一个学生提问的档口,体验上妆的姑娘小伙脸上都多了一层粉白色。化妆老师解释,相比于一般的粉底液,油彩更厚重,往往后续还要上一层粉定妆,为的是在舞台高温与剧烈运动下,妆面保持整洁干净,所以与粉底还是有些区别。粉白油彩打底完,化妆师又用刷子沾取玫红色在眼周如水墨般晕染开。老师补充:“其实京剧的妆面艺术有如水墨画,擅长使用颜色的晕染,线与面的结合,可见中国传统美学是相通的。”
这样的边体验边教学,让围观的两位男学生跃跃欲试。一个成了鼻中央一个“豆腐块”的小花脸;一个成了红白勾脸的孙大圣。妆还没上好,就忍不住挤眉弄眼,围站一旁的同学忙不迭用相机记录下这些有趣的时刻。逼仄的化妆间站着围观难免视线遮挡,有的姑娘索性脱了鞋搬凳子趴在化妆镜前,痴迷地望着。
这边厢旦角还在贴头片,那边厢老生凯文已经穿上了白蟒服、踩上了高靴。再加上帽子和髯口,一个《二进宫》中的杨波已然立在眼前。没等老师教授老生的亮相姿势,凯文先来了一个武生的弓步,引来一片笑声。初来乍到第一周,洋学生就被安排上了基本功训练,一些基本的手、眼、身、法、步动作都有涉及。不过相比专业演员,不管是针对男生设计的京韵操课程,还是针对女生的水袖组合训练,难度都降低很多。连续几天从早九点到中午十二点的训练,虽然踢腿绷脚面着实吃力,不过洋学生的热情很高,甚至还有位美国女生莉欧娜“串课”到男生组,主动学习难度更高的基本动作。
相比于其他同学的机灵古怪,个子高挑的莉欧娜反倒有些害羞。可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却表露无疑:一口普通话虽不算流利却发音标准;刚一落地上海,就到小店淘来一件刺绣衣服;虽然没看过一出完整京剧,但梅兰芳的名字却早有耳闻;她还有一个更被大家熟悉的中文名白乐雅。记者惊异于莉欧娜的汉语听说能力,她解释说,自己所在的马里兰州,在初中开始就设置了中文课程,加上她身边还有几个同龄的 “中国迷”,平日里大家互相纠正发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这一学就是六年。初来乍到,唱京剧太难不一定学得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 “一定要把这么棒的戏曲艺术带回国分享给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