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8
专版

详尽的案例分析 直接的答惑解疑

让普法的阳光照耀每一户家庭


    如何巧断家务事,避免婚姻成为爱情坟墓?如何考虑周全立遗嘱,百年后子孙和和睦睦?……当法律专家与社区居民面对面解惑,会有什么故事发生?

    从2018年6月开始,“爱我中华”上海法治社区行风采系列活动·法律专家社区行,陆陆续续走进了上海各社区、街道。每一场,都有法律专家对现场居民的家长里短进行普法解读;每一场,都得到了到场观众的积极回应;每一场,都是满满干货的饕餮盛宴!

    本次法律专家社区行活动由文汇报社、上海法治研究会主办,律新社协办,逐一邀请家事律师、公证员走进上海各社区、街道,为社区居民带去详尽的案例分析、实用的的法律知识、直接的答惑解疑。本活动由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支持,特表感谢!

    每场法律专家社区行,都有数百位社区居民来到现场,倾听专家的精彩法律讲堂,面对面咨询法律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千名居民接受了涵盖婚姻家事、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普法知识。让普法的阳光照进千家万户!

    我的财产我做主

    2018年8月13日,上海市凌云永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秀华律师在高境镇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遗嘱继承”法律讲座。“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张律师以知名诗人曹植的名作 《七步诗》开始了本次讲座。在讲座开始她即强调了财产继承大多涉及到亲人间的利益分割,一旦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家庭矛盾,所以应慎重处理。

    “财产继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张律师在现场向广大群众提出这样一个争议问题。在多数人看来,涉及到财产继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亲人去世的事实前提,实则并非好事。但是,张律师却提示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懂得关于继承的法律知识,他就可以在百年之前立好遗嘱,避免亲人因争夺遗产发生矛盾,真正做到我的财产我做主。

    讲座中,张秀华律师分别详细讲述了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是基于契约自由的财产继承方式,而法定继承是在承认财产私有制情形下的政府兜底行为,因此遗嘱继承优先于财产继承,更能体现我的财产我做主。因此她建议广大市民采取遗嘱继承方式,以减少不必要的财产争夺。

    在讲解法定继承的时候,她详细介绍了继承顺序与继承份额等继承原则。当适用法定继承时,依照下列规则分配遗产: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继承法》第10条);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继承法》第 13条)。

    在讲座中张律师重点讲解了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照立遗嘱人生前所留下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法遗嘱的内容要求,确定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及各继承人应继承遗产的份额。遗嘱一般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等。张律师着重比较了前两种的异同。公证遗嘱因经过公证机关的公证,因此效力最高,因而具有优先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自书遗嘱数量最多,因此产生的争议自然也多。因此,张律师认真讲解了自书遗嘱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并当场教大家如何撰写遗嘱。

    “须由遗嘱人亲笔书写遗嘱内容并签名;须由遗嘱人亲自用笔书写遗嘱全文;必须注明年、月、日,三项缺一不可。自书遗嘱并不需要见证人。”

    其中她特别强调,打印的遗嘱若只是签名,注明年、月、日,其效力是有争议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相反证据证明该打印的遗嘱并非本人真是意思表示,很可能被认定为无效遗嘱。

    此外,张律师还用翔实的数据向大众展示了近些年大众对于立遗嘱这件事的态度和做法:其一、立遗嘱的人群平均年龄逐年下降,已由最初的77/78岁下降到72岁,说明大众对于立遗嘱这件事逐渐有忌讳到接受;其二、有99.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自己去世之后将把遗产留给子女作为子女的个人财产而非子女及其配偶的共同财产。

    最后张律师以一位大学教授因写诗歌遗嘱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遗嘱继承的一些注意事项,并提醒大家:虽然立遗嘱还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立遗嘱,遗嘱的内容一定要明确、具体,不要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而使内容含糊,甚至出现歧义,避免给后人留下遗憾。

    教你巧断家务事

    2018年6月15日,上海严嫣律师事务所主任严嫣律师在江苏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对讲座现场居民面对面讲授家庭财产继承、财产分割的那些“家事”。对于居民关心的各种房屋买卖纠纷、房产继承、如何立遗嘱等问题,严律师以事例带问题式的讲解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认为这样普法听得懂、用得上!

    严律师曾经遇到这样一起案件:某女子为儿子能在上海考大学,和比自己年长30岁的男子领结婚证,但是双方不在一起生活,平日也并无任何交集。后来男方百年以后,遗产继承问题让其家属和女方发生纠纷,女方作为第一继承人,最后竟然拿到了接近1/3的遗产份额。而对男方一直尽赡养义务的兄弟姐妹却只分得了适当份额。严嫣就此案提醒现场居民,夫妻共同财产制、夫妻分别财产制,切记充分利用好各种婚内财产形式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不管哪种形式,夫妻间的扶养义务是法定的,不积极履行的不仅会受到良心与命运的谴责,也将受到法律惩罚!

    严律师还讲了一个案例。她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老人,老人儿子与邻居签署 “放弃遗产证明”,把自己年迈的老父亲托付给邻居照顾直至父亲百年,并承诺在父亲百年后将父亲所居住的房子遗赠给该邻居。后来老人去世后,法院却判决该 “放弃遗产证明”并不受法律保护,原因是这份证明的签署是在老年去世之前,是无效证明。另外遗赠协议的签订人不能是其他人,必须是遗赠人自己。在无继承人或继承人自愿放弃继承的情况下,大部分遗产是归国家所有的。对此,严律师提醒,养儿防老,也要防患于未然,财产啥时候交接需把握好!如何避免百年后的纷争,要求每个人都应当于在世时对自己财产做妥善处理,并采取法律文字、法律形式等来让其具有法律效力。

    对于居民比较关切的借贷问题,严律师在现场也提醒居民:如果金额较大,一定要以银行转账的方式留好证据。借款行为尽量不要选择支付宝、微信。严格讲,截图和手机里的证据很难成为呈堂公证,而用手机银行转账的方式是有流水账存留的。和朋友发生借贷关系,要约定好产生借贷关系的管辖地,约定好利息,为避免提前催款受限,最好不约定还款日期。亲兄弟明算账,因奉行 “谈钱伤感情”信条而追悔莫及的人让我们明白,要理性面对朋友间的借款行为。

    公证员解答立遗嘱难点

    2018年6月28日,徐汇公证处公证联络员杨智伟走进凌云路街道梅陇五村居民委员会为居民带去了生动的普法讲座。现场,杨智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老年人常见的遗嘱、夫妻财产约定、继承等知识,通过一桩桩鲜活的公证实例进行分析,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共鸣。杨智伟说,每周五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里,一年到头雷打不动。他亲眼见证了社区居民由围观看热闹,转变到单个深层次问题的咨询,老百姓对遗嘱问题愈发重视。

    不久前,一个独生子女家庭走入了杨智伟的视野。男孩的父亲50多岁,早年因身患疾病匆匆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两年后,男孩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之前被忽略的遗产危机随之暴露。原来,男孩的父亲还有三个兄弟姐妹,这让男孩的遗产继承问题显得格外棘手。按照继承法规定,男孩的父亲在去世后,并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涉及转继承问题时,其母亲获得一半的遗产,而剩下的一半,关系爷爷奶奶、以及父亲的三个兄弟姐妹,一场关于 “八分之一房产”的拉锯战由此打响。看到这样的事情,杨智伟深表痛心。他认为独生子女本就不是父母财产的第一继承人,父母的遗产也有可能被旁系亲属继承。这样的家庭,其实可以有两种方式避免麻烦的。如果这个家庭在孩子父亲去世后,能够早做决断,尽快办理转继承手续,就能减少一部分财产损失;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老人在世时尽早订立遗嘱,避免将来不可预测事件导致诉讼问题的发生。

    因为常年扎根基层,杨智伟在与居民打交道中发现,上海本地的老人在立遗嘱时,有三大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是 “为了立遗嘱而立遗嘱”,一些居民听说公证能提供免费遗嘱咨询服务,就赶来凑热闹,既能免费听一听,还能免费做公证,对遗嘱问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很多时候立下的遗嘱并有考虑周全,如房屋、看病、养老以及子女关系等,需要通盘考虑,不是拍脑袋决定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老人要学会自书遗嘱和公证遗嘱相结合。”他举例说,身边有些老年人爱好出游,在出远门前,他们往往会留下自书遗嘱,等到需要的时候再作公证。 “自书遗嘱+公证遗嘱相结合,是个聪明的做法,自书遗嘱也有法律效力。”

    杨智伟最后提醒老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更不能将遗嘱作为对付子女的武器。他在社区走访时发现,有些老年人免过早暴露遗嘱,引起继承人之间的猜忌,造成兄弟姐妹反目,儿女结仇,家庭矛盾不断升级,老人的晚年过得相当悲惨。

    杨智伟说,作为公证联络员深感责任重大,教育好引导好老人,关注其家庭详细状况,是立遗嘱前我们必须要好的工作。

    “法律专家社区行”给街道居民增长了法律知识,帮助居民懂法、守法、用法。在强化居民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的同时,给居民朋友实现幸福生活,享受和谐家居提供了法律武器。在法治国家,公民都应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法律专家社区行”秉承普及法律知识,传递法律正能量的原则,希望真正为市民解读热点民生话题,提供实用的法律 “干货”。

    近年来,人们的法律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普法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仍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对普法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做好,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良好的基础,让普法深入到社区每一个角落,扎根于市民心中。 (文/魏跃民)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