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钱忠军 蒋萍 通讯员刘海波)当地时间8月13日18时45分 (北京时间8月14日8时45分),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结果: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浙江姜席堰、湖北长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年审定一次,今年是第五届。它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近年来,灌溉工程遗产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已经成为水利文化面向社会传播的主要载体,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少有的无坝引水工程,于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区仍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8县1076万余亩农田灌溉,以及防洪、发电、养殖、旅游、工业生产等多项综合服务,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其工程主体包括铧嘴、南北渠、秦堤、陡门等,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历经2000多年,灵渠仍发挥着灌溉、排洪等作用,灌溉着两岸6万多亩农田,每年通过南渠流入漓江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如今灵渠两岸古树参天、水清如镜、文物古迹众多,伴随而生的古桥、古亭、石刻、水街引人注目,马仔调、贺郎歌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席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建于公元1330年至1333年,为时任龙游达鲁花赤蒙古族察儿可马主持修建。自创建680余年来,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枢纽布置和工程型式至今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形制,是灵山港堰坝体系中保留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姜席堰由渠首引水枢纽、灌排渠系和控制工程组成。渠首枢纽包括姜堰、席堰、进水闸和冲砂闸。工程布置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天然河汊及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共同组成姜席堰兼有引水、排洪、排砂和通航等功能的渠首枢纽。姜席堰目前灌溉渠系有总干渠和东、中、西、官村四条干渠,主要灌溉龙洲、东华街道和詹家镇所辖的21个行政村,灌区总面积3.5万亩。
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水利灌溉引水工程。相传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水攻所开渠道,形成的时间要早于都江堰23年,早于郑国渠 33年,早于灵渠 65年,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 “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因为它全长49.3公里,也被称为百里长渠。长渠横跨襄阳南漳县、宜城市,如今仍然肩负两地工农业及生产生活供水职能,年供水量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3亿立方米,沿线重要工业园聚集。
据了解,我国前四批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四川夹江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等13个项目。加上本次公布的第五批,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17处,是拥有遗产工程类型最丰富、灌溉效益最突出、分布范围最广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