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中国咖啡市场要爆了”的呼声已经喊了10年,中国的咖啡市场真的爆了——不过这不是业内人士预言的 “市场饱和下的崩坏”,而是迅速拓展市场的爆发。
峰回路转的故事总让人充满好奇。过去两年,咖啡行业的数据趋势一直有些悲观——根据美团点评和咖门联合发布的大数据中,咖啡馆数量在2016年年中冲破10万家后便一路下滑,很多以艺术家自居的咖啡馆主纷纷关门,市场有趋向饱和的状态。
然而进入2018年春季,咖啡这个行当一下子又火了起来,以连咖啡、瑞幸咖啡、小咖为代表的一批本土新零售品牌破土而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红遍一线城市。它们究竟为何会红?背后的商业逻辑在哪里?移动互联网、资本、社交裂变等多维因素交织,咖啡终于走到了 “进化”的路口。
“确认过眼神”,咖啡到了“进化期”
谈起咖啡行业,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便是洋巨头星巴克。就算在实体咖啡馆过去两年的萎缩态势下,这家企业仍然在中国快速壮大——每年开店500家的速度让人望尘莫及,行业里甚至有个说法:星巴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突围往往是从星巴克没有留意到的地方开始。早在2014年,连咖啡就在上海成立了,但这家想要做新品牌的公司“第一份工”却是为星巴克做外卖配送。“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意识到,人找咖啡是过去式,咖啡围绕人服务才是趋势,为星巴克‘打工’的一年,让我们彻底确认了这种想法。”连咖啡合伙人、CMO张洪基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的场景开始发生迁移,变成了以自己为中心建立服务和场景。新的逻辑是:我在这里,你把咖啡拿给我;我上午需要拿铁,下午需要气泡水,你来为我提供产品;我需要你的时候,我就能立刻看见你。
张洪基把这种咖啡行业的新变化称为“进化”:“10年前,咖啡在中国人心中约等于雀巢速溶;十年后的今天,咖啡约等于星巴克,这是星巴克在中国最大的成就,但如果今天所有的咖啡店都沿着星巴克模式继续走,很难撼动后者的地位,要‘进化’就必须用升维的打法。”
这种升维打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零售。事实上,这轮咖啡品牌的崛起也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包括盒马鲜生、饿了么等企业的打法,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咖啡服务。张洪基很看重这一轮本土品牌所圈的客户群,他们以90后、95后为主,是一线城市的新白领,代表着新一代的消费力量,“咖啡是一个人一生的朋友,圈住这群年轻人,对于品牌的发展意义更大。”
资本渗入咖啡,是泡沫还是伯乐
记者在连咖啡总部所在的大楼注意到,一楼有一家星巴克,大堂里有一台无人咖啡售卖机“咖啡零点吧”,再加上连咖啡,三种模式在一栋楼里集齐了,而后面的两种模式都在今年获得了资本青睐:1月,“咖啡零点吧”拿到了考拉基金的B轮融资;3月,连咖啡获得了启明创投1.58亿元的B+轮融资。
就像去年喜茶首现的 “茶饮+资本”模式,一时之间,咖啡行业也变成了投资人踏破门槛的热点。能料到的是,它必定会助推咖啡行业新品牌的极速扩张,但资本这把“双刃剑”究竟是好是坏,还难以定论。
连咖啡B+轮领投方启明创投第一次注意到连咖啡,是在群里发现了连咖啡的红包,这让他们嗅到了商机。根据启明创投透露的数据显示,投资连咖啡时,连咖啡每天订单量在 2~3万杯,而目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总订单量已经达到每天10万杯,而且还在以每个月翻番的速度提升。按照星巴克在中国每天 100~120万杯的出货量计算,这个数量已经占到了星巴克的十分之一。
数量的提升背后是门店的极速增长。“这三四个月是规模增长期。”张洪基透露,全国到夏季结束将铺设300个咖啡工坊,年底前达到550到600家,其中上海地区年底前将密集铺设300个咖啡工坊。此外,在单店量上,5月底日配送量已经可以做到“店均千杯”。
融资大部分用于拓展新店,但张洪基反复强调,连咖啡是有造血能力的。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一个咖啡工坊的店面在40平方米左右,没有黄金位置的讲究,租金是星巴克的十分之一,每家工坊的标配生产人员为4个,没有服务人员,人工成本也很低,而排除拉新的优惠,连咖啡的每一杯饮品价格都在 15元以上,毛利率相当高,这使得全新的商业模式得以存活,“去年年底,连咖啡已经完成第一个100家店的整体盈利,而且从新店开业情况来看,爬坡期几乎看不到了,实现盈利的速度越来越快。”
社交裂变是手段,触手可及的体验是目的
有位咖啡界专家曾在年初断言,今年是“咖啡向下”的趋势——咖啡在中国正在放下身段,去探索大众化市场,去做普适性的产品。话音刚落,以连咖啡、瑞幸咖啡为代表的一批咖啡行业新品牌就在市场上爆发了。
在很多营销人士看来,这轮爆发是社交裂变的一个经典案例。无论是连咖啡还是瑞幸咖啡,在营销上都更加倾向于多杯分享:瑞幸常有“买 5赠 5”的活动,而连咖啡则通过“咖啡福袋”和拼团的方式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线。
“邀请返利+分享红包”,看起来是简单可复制的社交裂变模式,但能顺利崛起的品牌并不多。张洪基认为,咖啡这个品类有人际关系传播的先天优势,半小时送达是未来的物流基础建设。除此之外,成功的社交裂变需要细节上的服务。在连咖啡中,这种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包装盒是有专利的,拿在手上有呈现感,拆开的过程有一种仪式感;再比如,有些产品配搭冰块和青柠,用户能够享受饮品倒入杯中刹那的愉悦感。从微信流转、送货上门到享用咖啡,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人际关系的流转而设计。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说,咖啡是“第三空间”。但对于咖啡行业的“新宠”们来说,第三空间从地理空间变成了网络空间。“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里,我们希望让咖啡服务沉浸在微信生态等用户的环境中,在线上营造一个有接触和互动的体验,在用户有可能触发一次服务的时候随时出现。”张洪基说,这种社交裂变相当于星巴克在路边的招牌,只不过,这个招牌如今走进网络,门店则开到了用户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