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吴 姝
法式大餐的浪漫雅致让人心生向往,但它的繁文缛节又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不过,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创新发展,人们对法餐的这一刻板印象已经慢慢发生了改变。精致的法餐也可以与无拘无束的“简约主义”结合起来。若埃尔·罗比雄(见右图)就是这样一位至关重要的“变革者”。6日,这位被法国权威美食指南《高勒米罗》评为“世纪大厨”、在《米其林美食指南》摘“星”最多(32颗)的老厨师在瑞士日内瓦病逝,享年73岁。
“一位老人的离去有时堪比一座图书馆的焚毁,厨师这一职业就是这样。”罗比雄曾向媒体吐露自己晚年的忧虑。所幸,作为他留给世人的遗产,连锁法式餐厅L'Atelier已经在上海、香港、东京、伦敦、洛杉矶等全球12座大城市生根发芽;他开创的烹饪学校也在其出生地法国中部城市普瓦捷附近成长。
罗比雄的拿手菜远不止用料讲究的黑松露馅饼、奶油鱼子酱花椰菜和海螯虾意式饺子。他最为著名的作品竟然是地位最卑微的土豆泥。这道世界上最好吃的土豆泥是用1:1的黄油和土豆精心调制出来的,“我从不在一道菜品中使用3种以上的调料。”他在接受《商业内幕》的采访时说。
这位出身于泥瓦匠人家的法国大厨,原本只想做一名小镇的牧师,但他在为神学院同学煮饭时发展出烹饪的爱好。15岁当餐馆学徒,36岁在巴黎创立了自己的餐厅,仅3年之后就摘得米其林三星。这位天才厨师在70岁时说道:“当我越来越老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条真理:食物越是简单,越是值得期待。”
1995年,50岁的罗比雄选择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关掉了自己的米其林三星名店,宣布退休。接下来的7年间他决定环游世界,享受生活。不过,罗比雄的视线从未离开过世界各地的餐厅和厨房,他从日本的寿司吧台和西班牙的Tapas餐吧获得灵感,决定重回江湖,在巴黎开一家价格适中的法式餐厅。它的名字也十分朴素——L'Atelier,可以译为“工作坊”或“美食坊”。在这间餐馆中,以36把椅子环绕着开放式的厨房,践行了罗比雄奉行的“简约主义”。
罗比雄和高徒拉姆齐的一件轶事常被媒体拿来打趣。拉姆齐这位共获得16颗米其林之星的苏格兰名厨,在学做海螯虾意式饺子时受到了师傅罗比雄的批评,“一气之下我甩了一个盘子出去。”罗比雄回忆说。拉姆齐在听闻罗比雄去世后,立即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和师傅的亲密合照,他写道:“我们失去了世界上最好的厨师。他俘获了我们的舌头,即使在我们睡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