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5
时评;综合

用“5A”持续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


    王兴鹏

    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完善的医疗保障带来人民生命品质提高、人均寿命增长,医学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药物齐聚汇合,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流入和疑难杂症患者追随而来,生物医学科研教育的殿堂级呈现……上海离这一切究竟有多远?

    笔者以为,用5个以A打头的关键词来构建发展路径,有助于坚定我们在广袤的未知中逐浪的信心,开拓出一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的科学途径,进一步擦亮 “上海服务”的金名片。

    ——Accessibility,确保人民群众的就医可及性。这指向的是民生保障的平等和人民生命的尊严。毋庸讳言,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大医院拥挤不堪,名医一 “号”难求。改进就医可及性的分级诊疗改革,正力推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期望由家庭医生承担起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的守门人。就医可及性的改善,更应该通过新技术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医疗行业的效率革命。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专家对社区医生的实时指导;另一方面应敞开怀抱拥抱人工智能 (AI)和大数据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将原先只为“天赋异禀”的名医所拥有的诊断能力转化成普通家庭医生就能够运用的智能手段,造福患者大众。

    ——Affordability,必须是人民群众能够负担得起的服务。这些年我国普及医保的成就举世瞩目,这取决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关切民生的价值观,也在于占医疗行业绝对领导地位的公立医院牢牢把握住了公益性的使命。公立医院的发展,始终要以医疗服务价格的affordability为原则和边界。各种先进器械在治疗中的应用,确实提高了精确性,降低了医生操作的难度。对标国际,要对标世界医学前沿的突破性创新,在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大范围应用上,更要对标在平衡技术进步与成本可控上的成功经验。

    ——Assessment,要有一个针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客观全面的评估体系。当下,各种名目的医院排行榜层出不穷,缺的是真正基于诊疗质量比较的医疗评估体系。医院的排行,很多时候取决于人们的口碑印象、科研投入产出、少数领军人物在业内的影响力。而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医疗诊治质量和服务水平则很难得到数据支撑。一个更加健康的评估体系应该包括各医院的病种总例数,均次费用、药占比、均次耗材费用等。国外同行的质量评价已涉及可比病种的治愈率、死亡率、二次手术率、并发症、感染率等统计模型的分析。这方面,我们无论在医疗质量的理论建立还是数据库建设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Advancement,应直观地体现为区位优势明显的医疗技术的先进性、医学人才的先进性。历史上, “上海专家”在华东地区一直享有盛誉,到今天这一传统口碑仍在,但优势不再明显。 “上海专家”的优势来自上海的区位优势:面朝太平洋,背靠人文经济昌盛的长三角,一流人才和技术都要到上海抢滩。如今的中国,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技术可以让腹地瞬间变成前沿。上海要加大与国际交融力度,追上世界医学前沿的技术革新步伐,更要纵身于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一体化进程,在格局的撬动和重整中盘活能量、重振雄心、重新出发。

    ——Affection,以爱的人文环境来筑造。医疗行业是以技术和数据引领的科技行业,更是以爱和关怀筑底的人文行业。终身学习的要求、转型时代的焦虑、技术驱动和行业规范的夹击,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压力,集中到这个行业,悲观失望和犬儒主义情绪浮动。上海要用加大投入和提升效率来扭转艰辛,更要用高层次的爱和文明来提振士气。医者以爱和技艺立身,社会以尊重筑起文明的底线,要懂得医学不是神学,我们都受制于医学进步的有限性。要相信用爱点亮的人文环境可以驱散消沉和阴影,筑起信任和尊重的底线。让医者来驻守健康的堤坝,让全社会来守卫文明的堤坝。这是我们共同的向往和使命!

    (作者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