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5
时评;综合

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论坛上,专家寄语——

“编导不是在教室里而是舞台上培养起来的”


    ■本报记者 李硕

    “我在1985年就来到中国,当时中国舞剧还是世界舞蹈界最大的‘秘密’。”在昨天上午举行的第六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论坛上,大赛评委会主席弗兰克·安德森对比今昔,由衷感慨:“中国芭蕾近年来发展引人瞩目,新人新作特别是编舞人才不断涌现,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舞剧一定会越来越有意思。”

    此次论坛上,汇聚了本届大赛的评委、嘉宾、选手及众多全球舞蹈界人士,大家聚焦“芭蕾舞的创作与探索”及“培养芭蕾舞编导的意义和途径”两项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芭蕾要在传承古典的基础上,努力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而现当代作品更需要我们鼓励青年人才,打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看到的更多是现实问题,她说,“中国芭蕾要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特色作品,确实有弱势和短板——从历史进程看,编导力量在芭蕾舞行业还是相对弱势,缺少顶尖人才。”

    冯英日前看了上芭首席演员吴虎生的原创作品《起点》,颇受启发。“上海芭蕾舞团在培养编导上大胆尝试,为年轻人提供新的平台,不断探索创新认错机制,颇有成效”,她表示,“编导真不是靠学校和教室里培养出来的,编导需要的就是机会、就是舞台。”

    中国芭蕾要立足世界,加强现当代芭蕾创作是重要一环。对这一命题,重庆芭蕾舞团团长刘军坦言有不少困惑:“无论是结合中国的元素也好还是现代元素也好,长期接受古典芭蕾舞训练的舞蹈演员们,如何实现技术跨越和优质表达,这是我们目前的重要课题。”

    辽宁芭蕾舞团团长曲滋娇认为:“原创芭蕾舞剧的探索与创新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芭蕾艺术绝不能单纯照搬西方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原则,必须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近年来,辽芭创作演出了《二泉映月》《末代皇帝》《辽河·摇篮曲》《八女投江》,明年《花木兰》也将上演,均为中国题材、中国故事。

    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未来中国舞蹈界需要创作出更多既有中国特色又能适应新时代潮流的好作品,培养青年编导人才任重道远。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