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
6
教科卫;专题

申城各大医院做实制度安排,合理调配专家出诊

“大牌”医生看普通门诊惠及更多民众


    本报讯  (记者陈青)市区居民看大牌专家,未必非去特需门诊;郊区患者要看名院名医,也未必需要长途跋涉。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连发两文,力推专家看普通专家门诊,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许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称,这是 “很接地气的为民服务”“惠及患者的大好政策”。

    本市各大医院积极响应市卫生计生委相关文件精神,合理调配专家出诊特需和非特需门诊,让这一制度安排惠及更多民众。让人感动的是,许多医学专家不忘悬壶济世情怀,长期坚持出诊普通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

    瑞金医院从1985年开设专家门诊伊始,就制定了详尽的规章制度,保证全院最优秀的专家每周到门诊为病人服务。无论是工作繁忙的院领导、科主任,还是全国著名的院士、专家、学科带头人,都坚持履行自己作为普通医生的职责,到门诊一线接待全国各地的病人。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专家们多年坚持长期出诊普通专家门诊,有时甚至主动为生活困难的病人减免费用。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文件要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制定了特需门诊与非特需门诊的联动机制——在职专家出特需门诊,必须出非特需门诊。特需门诊与非特需门诊出诊次数严格按照市卫生计生委文件规定;对于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在职医师,在保障疑难病例诊治、病房查房、手术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正高职称医师平均每周专家门诊(非特需)不少于一个半天;副高职称医师平均每周专家门诊(非特需)不少于一个半天,普通门诊或专科/专病门诊不少于一个半天。

    瑞金医院的上海市名中医沈小珩悬壶济世34年,她始终坚持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以普通专家门诊出诊,早上的门诊一直要看到下午一点才能结束。在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教授感召下,医院中青年一代领军人物,如肝胆外科专家陈拥军、神经外科专家卞留贯、肾脏病专家陈晓农、皮肤科专家潘萌等,纷纷坚持每周至少看一次普通专家门诊。

    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薛蔚教授在前列腺癌个体化综合诊治方面是业内权威。作为科室主任,日常工作异常繁忙,但他坚持每周四上午出诊普通专家门诊。如有行政任务或学术安排冲突,薛蔚会选择先满足门诊患者需求再处理其他事务;若实在无法出诊,也会另外安排时间进行补诊。在他的带领下,仁济医院泌尿科组织聚合八个科室以上的专家每周二下午开展泌尿系肿瘤多学科门诊服务,使病人享受到一站式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上接天线探索高端医疗,下接地气服务社区百姓,许多知名专家下沉社区,使更多 “1+1+1”签约居民不出社区,甚至不挂专家门诊就能得到大牌专家的诊疗。

    为国内全科医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孙晓明教授在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全科医学工作室,成为居民身边的家庭医生。74岁的张老伯因下肢不听使唤,没法走路,前往某三级医院看病,一堆检查做下来,仍没能确诊病因。儿子为他订购了一台电动轮椅车。一次,他来到孙晓明工作室,很快就找到了症结所在,足量足程的药物用下去,老先生很快痊愈,两周后,轮椅还没发货,他已行走自如,于是叮嘱儿子把轮椅退了。

    在下沉社区之前,孙晓明还在东方医院开设了全科工作室。 “现在,我在社区判断出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的患者,东方医院全科又可以精准对接适合的专科医生,这样的 ‘全科+专科’无缝对接,才是老百姓最期待的服务模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