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7
教科卫

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学生阅读面过窄现象引起评委注意

如何引导中学生阅读“无用”之书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如今的中学生普遍很“忙”,在学业压力下,无暇阅读“无用”之书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中学生语文杂志《新读写》编辑部透露了“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最近一次征文活动的幕后故事,耐人寻味:此次征文比赛提供了五道作文题,要求学生择其中一题写作。结果在5万多篇提交的中学生作文中,写《走近……》的占 64%,写《我心中的一位民国大师》的占 16%,而写《“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无名墓碑》以及《朝三暮四》这三道题目的,加在一起只占20%。

    这次征文竞赛的评委中,有几位是沪上高中的特级教师,他们一眼就看出了症结:如今学生的阅读面太过狭窄,这直接导致在写作文时,大部分人只能找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题目“简单说说”。

    学生阅读“投机取巧”的现象让人忧心

    作为佐证,还有评委举例,“在选写《民国大师》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写了鲁迅,这说明学生们对大师的了解,主要限于鲁迅、林语堂、闻一多、林徽因、朱自清等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而从征文内容来看,即使是这些人们比较熟悉的大师,中学生对课本以外这些大师的著作,以及关于大师的传记等,阅读都很少。

    连日来,记者在沪上多所中学采访时,也听到不少语文老师感慨:如今的学生虽然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投机取巧”的阅读很让人忧心。当下的学生阅读只读片段,只做题目,能有闲心读下整本书,尤其是和考试无关的“无用”之书的学生整体数量偏少。

    不过,随着新高考的实施,语文考试“指挥棒”正在发出新的信号。去年,上海首次实施新高考,市教育考试院发布的高考语文试卷点评称,这份试卷的命题特点之一,就是“指引学生思考生活内涵、发掘生命价值的导向”。按照松江教育学院特级教师陈赣的看法,语文卷“关注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如何让广大学生具备这些核心素养?学界的意见高度一致:必须依靠经典阅读,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当前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不少“00后”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成长于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必须要为更多孩子提供“可口”的读物,缓解日益突出的阅读“碎片化”倾向。

    通过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

    出于对这些现象的洞察,《新读写》每年7月、8月的合刊都会推出经典导读,例如精选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代表作,由沪上及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逐段进行阅读文本批注,并给出思考题等“配套”信息,为中学生奉上一份“适量且适当”的读物。

    用编辑的话来说,“高大上”的文学作品需要“细品”——如何只截取作品当中的一小块,让孩子读出作品的味道、继而爱上阅读,对文本选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做到既保证广大学生原汁原味阅读原著,同时又通过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

    新近推出的 《新读写》今年7月、8月合刊,陈军、余党绪、李强、王伟娟、陈美等一批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纷纷担当中学生阅读的领路人,从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到中国经典文学名著 《红楼梦》,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名师为学生们能更有质量地阅读好书、品评经典,进而养成和锻炼思辨能力,实现写作上的跨越,精心地提供了各种 “脚手架”。该专辑将阅读与写作、知识积累与能力操练融为一体,可作为学生在暑假期间拓展阅读写作能力的辅导材料。

    “有质量的阅读,往远处说,有益于孩子的心智成熟;往近里讲,有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对升学才有用。”《新读写》杂志社首席编辑王育栋介绍,该刊物一直秉持着“大语文”理念,“阅读无法急功近利,语文教育无法急功近利,要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必须提供最优等的精神食粮。”《新读写》编辑部认为,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近年高校对人才选拔的具体要求出发,语文教育应该走“大语文”之路。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