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4
要闻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前沿领域实践者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企业仍大有可为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经历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加速重构新闻出版业的格局、模式和生态,同时,在体量扩张、业态多元的大趋势下,数字出版产业也呈现新特点。

    如何进一步挖掘数字出版产业的增长潜能?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传统出版业如何走好出版融合、转型升级之路?26日上午,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京落幕,本次博览会以 “融出版 新知识 享阅读”为主题,会议期间举行了 2018年度数字出版新成果展览、数字出版高峰论坛、数字出版圆桌会议等论坛,来自数字出版前沿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了数字出版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进入关键环节

    我国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已推进多年,如今的发展现状如何?由全国数字出版动态评估执行组课题负责人、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冯玉明发布的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动态评估报告》解答了这些问题。

    报告显示,从整体上,国内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已从观念思想层面的转变进入到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各单位的数字业务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主要集中为构建新媒体新平台、提供在线教育、知识服务、城市生活服务、数字阅读服务等五大方面。但同时,发展中也面临许多挑战,体现为体量仍然偏小、行业内差异持续拉大、地区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等。

    报告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当下的政策利好与市场刚需,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创新,都意味着新闻出版业正迎来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希望行业有信心,要用足政策、用好资本,关注新技术、满足新需求,放大专业化、权威性、影响力、贴近本地化用户、版权积累等既有能力,培养和升级适应互联网规律的‘产品力’、‘技术力’和‘运营力’。”冯玉明说。

    多元需求催生数字出版新形态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对知识获取的需求从“大而全”正逐渐转向“细而精”,由此催生了一批新领域、新形态。

    龙源数字传媒主营数字期刊,被誉为“中文期刊第一网”。数博会上,龙源数字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汤杨介绍,目前龙源已与超过2000家优质内容出品方合作,推出杂志、音频、图文等多种形态的产品。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名为AUDIO的音频资源库,积累了多达20000+小时的音频内容。基于海量资源,龙源还通过AI主题推荐引擎,精准捕捉读者阅读兴趣,为用户量身订制。

    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使部分读者阅读学习和思考能力明显下降,出版业应为读者提供“阅读—思考—写作—表达”四位一体的深度阅读学习服务,将知识嵌入科研、学习、工作过程。目前,知网推出了面向深度阅读学习服务的平台“知网星空”和“心可书馆”,让用户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DCG数传集团执行副总裁施其明介绍了“现代纸书”概念,“现代纸书”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拥有线上衍生内容资源及服务,具有交互功能。目前,数传集团已与全国200多家出版社合作,其最新上线的RAYS5.0系统有303个小应用,涵盖问答、直播、读者圈等各类场景应用,帮助出版单位重构用户连接。“‘书+互联网’、‘书+直播课+服务’等形式的现代纸书,催生了新的图书生态体系,传统编辑由此构建了自己的读者小生态,而读者与编辑、出版社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施其明说。

    尽管人们获取内容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但是掌握着大量优质内容、汇聚了可信知识资源的传统出版企业仍然大有可为。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季仲华认为,出版融合发展应以“实效”为目标,项目投入产出要在合理区间,避免相关功能重复性建设,还要明确评价项目成果的标准。同时,针对传统出版业“高库存、周转慢、报废大”等问题,工信出版集团研发了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经营管理系统”,用大数据建立了一书一策、一类一策的柔性印数决策模型。2017年,这一系统首先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系统运行,不仅供货率明显提高,保证了长尾品种,并使报废率大幅降低,为邮电社当年增长了一千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本报北京7月26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