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7
教科卫

科普向动画片《工作细胞》内容丰富严谨、情节轻松有趣,在某视频网站7月新剧中排名第一,被频繁转发

科普动漫,是时候成为“爆款”了


左图:四格漫画“漫话免疫”。
右图:动画片《工作细胞》用拟人手法,讲述了生活在人体内各色“细胞”生命体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沈湫莎

    红血球是路痴女孩,白血球是高冷帅哥,血小板是呆萌小孩……7月以来,一部名为《工作细胞》的科普向动画片霸屏,在医生们的朋友圈中也被频繁转发。虽然只在某视频网站播出三集,播放量却超过2000多万,在7月新剧中排名第一,而且评分高达 9.8,豆瓣也给出了9.2的高分。

    这部情节简单、画风也算不上精致的科普动漫,何以能赢得动漫爱好者们的青睐,甚至连许多医生也开始自发推荐?专家认为,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有跟不上时代的焦虑,又有时间被切割成碎片的无奈,而20多分钟的动画片既有轻松搞笑的情节,又有丰富严谨的科学知识,恰恰符合这个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科普动漫是时候成为爆款了!

    拟人易学,将物品本质还原的技巧颇见功力

    《工作细胞》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群生活在人体内的各色“细胞”生命体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千奇百怪的细菌、病毒战斗的故事。

    用拟人手法展示人体内环境并不新鲜,中国免疫学会科普专业委员旗下微信公众号绘制的四格漫画“漫话免疫”,各色细胞就以人的口吻述说起各自特点;上海科技馆2014年推出的4D动画电影《细菌大作战》中,也根据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的特点设计了人形的卡通角色。

    “是否拟人化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反映科普对象的内涵。”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医学科普工作者王韬说,《工作细胞》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能将复杂的人体运行机理还原成人们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整部作品在世界观、剧情冲突等环节的设计上,给人一脉相承的感觉。

    作者给红血球设计了双凹型的帽子,应对它原本双凹盘形状;血小板运输的货物上写着“Ca+”字样,因为钙离子是促进凝血的重要物质;红血球被堵在地铁闸机口动弹不得,因为这是静脉瓣膜,血液只能单向流动……

    “看到这些有意思的设定,有一定医学常识的人一定会迫不及待地通过弹幕分享给其他观众,细节设定越多,弹幕越多,动漫人气也炒高了。”王韬说。

    知识加成的笑点、虐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视频网站的分类中,《工作细胞》被列入搞笑门类,加上当下炙手可热的日本配音演员加盟,使得这部戏一经推出便自带“流量”。

    “科普动画里的搞笑不好做。”上海科技馆科普影视创作科副研究馆员、《细菌大作战》编剧叶晓青坦言,当下观众的笑点和惊喜阈值都很高,普通的“笑果”如同隔靴搔痒,太过夸张或低俗,还会拉低整部影片的格调。

    在科普动漫的笑点和虐点设置上,科普动漫更难,因为不能违背科学性。比如,白血球往往会从墙壁、天花板等犄角旮旯里,以并不体面的方式钻出,这是由白血球可在组织间隙中游走的特性决定的;初始T细胞原本是个懦弱的孩子,一旦被树突状细胞激活后,就会变成一个能以一打十的硬汉;当红血球被白血球英雄救美后,问两人是否还能相遇时,白血球回答“不能”,因为人体中白血球和红血球的数量太多了,一个擦身就将消失于“人海”。

    这些桥段本身并不新鲜,但与合适的知识点融合就变得特别起来——比如许多人在看到红血球白血球不能再见的那一刻竟产生了共鸣,发弹幕表示要更好地珍惜眼前人。这些反馈给了叶晓青很大启发,她说:“知识爆炸时代,要逗乐观众或吓他们一跳都不太容易,那些未被广泛传播的科学知识倒是一个不错的手段。”

    科普动漫要从说教的话语体系中“突围”

    在国漫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产科普动漫的位置却有些尴尬,虽然每年也有不少作品涌现,却很少达到当年《蓝猫淘气三千问》《海尔兄弟》的影响力,而这两部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李亦中有多年科普影片的鉴赏经验,他认为 “蓝猫”“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作品的成功,让中国后来制作的科普动漫,都染上了一种一本正经讲道理的“说教气”,这不仅使科普动漫屏蔽了数量更庞大的观众群体,甚至连孩子都不喜欢了。“好的科普作品要让人看不到科普的痕迹,最好让大家沉浸其中,在无形中有所收获。”李亦中说。

    王韬认为,尽管科普动漫需要有严谨系统的科学知识打底,但首先要是一部合格的动画片,符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当下层出不穷的前沿科技、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已经为科普动漫的火爆提供了土壤,当科学真正与动漫结合时,优秀国产动漫的春天也许就要来了。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