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21日 星期六
3
要闻

擘画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坐标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述评


    滚滚长江水,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见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伟大征程。

    2018年 4月 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新时代航道上,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入暑后,一辆辆满载游客的大巴开进浙江丽水遂昌县茶树坪村。尽管距离县城50多公里,但这个海拔超过1000米的小山村,因其良好生态吸引了大量游客。

    曾几何时,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微薄的收入却让茶树坪村村民愁眉不展:“绿水青山是有了,怎么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后山3万亩杜鹃花打开了大家的思路:开农家乐、办“杜鹃花节”、种植生态稻米…… “去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1600多万元,人均收入将近15000元,比原来翻了三倍。”茶树坪村党支部书记黄久富说。

    茶树坪村,是丽水市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缩影。在对生态的坚守中,这个曾经的“后发地区”实现生态环境指数连续14年浙江省第一;去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72元,同比增长9.8%,增速连续9年领跑全省。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经济发展——

    这是时代摆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面前的新课题。

    千百年来,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构成独有的自然生态屏障;

    改革开放40年,沿江省份经济快速增长,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超过全国45%的经济总量、涵养了40%以上的中国人口。一条横贯东中西、辐射南北方的经济增长带迅速崛起。

    然而,经过长期高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和矛盾挑战:

    下游是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上游还有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高,岸线、港口乱占滥用,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如同广袤中国的缩影,困扰长江的问题,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制约;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围”,将为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探索一条路径。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 4月 26日,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为新航程上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开出药方。

    这是继2016年1月在长江上游重庆召开座谈会后,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方向、目标、思路更加清晰——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把脉问诊、开方施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为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擘画了实践路径。

    理念转变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考题”正同步作答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不是就不要发展?

    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是不是唯一答案?

    环境治理修复,投入资金多、难度大,见效却没那么明显,是不是就不做了?

    改变发展路径,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关键标准。

    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行动相继落地——

    湖北宜昌,一场力破“化工围江”的自我革命正在推进,这个工业大市计划到2020年陆续关、转、搬 134家化工企业,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江西省将非法码头整治成效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明确2020年底前将全部完成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和鄱阳湖沿岸的非法码头整治工作;

    贵州和重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推进乌江等跨境流域共建共保,加强沿江涉磷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三峡集团开展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试点,试点城市九江、岳阳、宜昌等首期项目开工建设;

    累计拆除1254座非法码头并进行生态复绿,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整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共55.38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7%……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断腕”“布新”之举给长江带来新气象——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优良(I类至Ⅲ类)水质比例为74%,比2017年提高0.1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2.4%,比2017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生态好转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强劲。两年多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国有8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 8%,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有6席。

    深刻变革中,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拓越宽

    6300公里的长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涵养着上中下游十余个省区市,连接着水、路、港、岸、产、城等多方面。

    但鲜明的行政区域经济特征,制约整个流域协调发展:下游生态依赖于上游保护,但上游生态投入和产业错配在财力上如何平衡?“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难成合力,怎样“破题”?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能否解决?

    问题导向,制度先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近期一系列制度设计向 “深水区”发力——

    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沿江各省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正研究建立;

    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征求沿江省市和相关部门意见,正在抓紧修改完善;

    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强化利益共识,沿江省市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善——

    下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明确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2018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和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同步推出;

    中游,赣湘鄂三省政府签署宣言,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

    上游,四川、重庆联合签署深化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以大改革带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改革。

    今年年初,连接重庆和浙江宁波的渝甬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全程运行时间仅需57个小时,而此前沿水路运送货物到长三角至少要半个月以上。

    通过与中欧班列有机连接,渝甬班列成为长江上游以铁铁联运方式向东连接出海口、向西直抵欧洲的一条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黄金水道联通“一带一路”,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为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注入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消除;

    传统动能加快升级、新动能不断成长……

    这是一场攻坚战,突破利益藩篱、构建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创新活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在攻坚破障中引擎越来越强;

    这是一场持久战,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又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长江经济带发展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踏上发展新航程,中华民族母亲河,必将焕然一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华社记者 安蓓 王贤 魏一骏 何宗渝

    (据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