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赵立荣
绿在城中,城在绿中。一条长达98公里的环城绿带正将整座申城环绕。建设之初,这条绿带旨在构建一条城市与郊区间的柔性缓冲带,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限制城市无序扩张。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这条绿带不仅为城市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还将通过植被改造和设施完善,由“建”向“养”过渡,从单一的防护功能向休闲、健身等复合功能转变,为市民品味慢生活提供又一新选择。
环城绿带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时,上海城市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期,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外围发展过快,配套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阻止无序扩张?一些学者提出借鉴国外“环城绿带”的做法。1995年的数据显示,上海绿地人均面积只有1.69平方米,建造环城绿带也可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按照规划,环城绿带边线明确,全长98公里,总面积 6208公顷,无论如何调整,这两个指标绝不允许改变。而在宽度方面,由于各处情况不同,少则100米,多则500米甚至2公里。由于绿带基本和外环重合,也被称为“外环绿带”。
二十多年来,环城绿带建设从未停歇。到去年底,98公里长、100米宽的核心绿色屏障已基本贯通。按照新的规划,绿带建设将在这一基础上营造“环城休憩绿地带”,实现全线“还林于民”。
环城绿带建设还串联起沿线的大型公园和绿地,如位于三水交汇处的滨江森林公园、城市北端的顾村公园、西南角的闵行体育公园等,都已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除此之外,有条件区域还将实施绿道专项建设,对沿线植被和水体进行改造,同时完善健身园、步行道、骑行道、球场、水岸码头等配套设施。今后,市民可借林荫绿道,穿行于密林、水系或湿地中,春赏繁花,秋观彩林,寻觅城市公园少有的乡村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