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15日 星期日
5
综合

全国著名古生物学者现场讲解,分享挖掘、研究恐龙化石的故事

这个周末上海自然博物馆爆棚

参观者突破最大客流承载量实施限流


    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马门溪龙的皮肤、角龙的尾锤、甲龙的头盖骨……这个周末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可以摸到它们。昨天,上海自然博物馆携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等七家单位的古生物学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区内现场搭台,与游客们交流化石挖掘、古生物研究的故事。暑期档与“恐龙季”客流叠加,上午10时,参观者便已达到5700人次最大客流承载量,并开始实施限流。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带来了一块半米见方的褐色石头,这是一个尚未出生的窃蛋龙宝宝模型,它的美国名字叫  “路易贝贝”,中国名字叫“中国贝贝龙”。为什么会有美国名字?原来1992年,河南省西峡县一户农民发现它后,几经流转到美国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遂被取名为 “路易贝贝”。

    自贡恐龙博物馆副主任江山说,恐龙胚胎化石十分罕见,势必引起美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不过古生物学界有个规定,如要发表论文,化石来源必须清晰可靠, “路易贝贝”的中国身世也就因此而被公之于众。2013年,在两任河南地质博物馆馆长的努力下, “路易贝贝”回到了它的故乡,此时距离它被发现已过去整整20年。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数量、种类最多的国家,中国出土的恐龙化石解答了许多未解之谜。江山告诉记者,这枚化石的窃蛋龙腹腔内保存了两颗恐龙蛋,说明窃蛋龙的两侧输卵管同时产出一颗蛋,这证明恐龙很可能是双产道,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所发现的窃蛋龙类蛋窝化石中,大多数蛋都是成双成对排列的。

    此次来上海自然博物馆 “搭台”讲解的,都是我国恐龙研究的 “实力派”机构,游客在短短一条通道上,可尽情观赏和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坐镇展台的学者大多参与过恐龙化石的挖掘和研究,讲起故事来比一般讲解员更有 “质感”,他们会告诉你如何使用考古工具,如何制定研究目标,对于每一块化石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

    听闻这周末上海自然博物馆有八大恐龙研究机构 “搭台”讲解,上海市民丁骞早早进馆,直奔展台。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展示的缙云甲龙旁,一站就是一上午。对于像丁骞这样的恐龙 “发烧友”来说, “缙云甲龙”这个名字也很陌生——今年2月,这种发现在浙江省缙云县的新种甲龙类化石才刚刚被命名。

    丁骞说,近年我国恐龙研究的重磅成果不断,这让民间恐龙爱好者们很是兴奋。听闻河南出土了单个背椎椎体直径达51厘米的 “巨型河南汝阳龙”,比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还长1厘米,他们期盼着科研尽快有新发现。对此,浙江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郑文杰表示,公众对恐龙研究的热情值得肯定,不过古生物研究讲究的是充分而确凿的证据,需要更多化石支撑才能推动恐龙认知向前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