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14日 星期六
6
经济观察

IPO窗口期突如其来

面对不确定的市场预期,国内互联网新经济企业“跑步”上市


    ■本报记者 徐晶卉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7月7日深夜,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多个微信群发了这样一条励志的下联。

    这一出自蒲松龄之手的自勉联,上联更为普通人耳熟能详: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

    彼时,雷军已经身在香港。两天之后的7月9日,“有志者事竟成”的小米在港交所上市。虽然破发且一度大跌5%,却一直有种向上的冲劲……

    两个月前,小米向港交所正式提交IPO申请,开启了内地互联网企业密集上市的模式。在此之后的短短一个多月,有超过20家企业宣布启动IPO进程,这当中有美团、腾讯音乐、陆金所这样平台级“大咖”,也有拼多多、快手、映客、斗鱼、宝宝树、优信二手车、51信用卡、猎聘、Ope ra、找钢网、沪江教育这类深耕垂直行业的“小巨人”……2018年的下半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收割”年份,但首秀的小米以破发开场,对后排“翘首以待”的企业来说,是个让人糟心的坏消息——好不容易盼到了“收割”,“收成”却无法令人满意。而且,这波“收割季”过去后,下一茬能“收割”的企业,又在哪里?

    头部企业等不及了,小米、美团点评“贴身”提交IPO申请

    对于科技互联网行业来讲,这一波密集上市之所以吸引大众眼球,最大的看点,是因为两家头部互联网巨头的“贴身”上市。

    5月初,小米率先提交了赴港IPO的申请,拉开了这轮上市大潮的序幕。小米的上市之路充满戏剧性,就像今天的资本市场一样跌宕起伏。从外界追捧的市值千亿美元的猜想,到最后估值几近  “腰斩”的现实,从雷军“不知被赠与高额股权激励”,再到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个人认购……这家企业的一举一动随时吸引着资本市场的集体关注,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月绝对是小米的 “高光时刻”。

    相比之下,一个半月之后美团点评提交IPO申请,则有些令人意外。虽然“美团点评上市”在科技圈基本是个“月经贴”,而且谁都知道美团点评内部一直在默默为上市做各种准备,但突如其来地与小米科技“撞一脸”,也是让 “江湖三界”(群众界、互联网界、投资界)震惊。

    对于这两家互联网公司 “贴身 IPO”,市场的反响更为剧烈。

    从规模上看,如今的互联网领域,能有响当当的名号且还没有上市的巨头型企业,已是屈指可数:三巨头BAT当然都是很早之前就已经上市  (阿里巴巴的B2B公司于2012年退市),此后的2014年,阿里和京东两家电商上市。现在,随着小米和美团点评两大巨头相继启动IPO,未上市的巨头,恐怕只剩下今日头条、蚂蚁金服和滴滴了。

    从特点上来看,尽管小米和美团点评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但它们都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收割者,而且两家企业的成立时间竟然也只差一天:自诩“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成立于2010年3月3日,赶上了智能手机发展最大的一波风口;而美团点评的“前身”美团网则成立于2010年3月4日。美团就像一个浴血奋战的勇士,“百团大战”、O2O大战、外卖大战、打车大战,每一轮大战都是主角,而且都是“血战到底”的最终赢家。

    细分行业领袖“急行军”,既“借东风”更“避西北风”

    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企业被“收割”殆尽,几年后的下一波上市浪潮的主力军,会出现在哪些领域?现在看来,最大可能,是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导向型企业。

    互联网企业这一波的密集上市大潮,除了小米、美团点评这两大“天王”级公司领衔之外,更多的“浪花”,则由一大堆二级梯队企业来造势:6月 21日,同程艺龙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月26日,找钢网招股书在港交所公布;6月27日,映客更新招股书;6月28日,宝宝树公布招股书;6月29日,51信用卡发布招股公告;6月30日,拼多多向SEC递交招股书;7月3日,就连沪江教育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几乎是一天一家的节奏。

    这波上市的企业有啥共性?当然有。首先,这批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细分行业的领军者。比如,找钢网绝对是钢圈的 “钢铁侠”;“你丑你先睡,我美我直播”的映客,很早之前就想做“直播界第一股”了;拼多多稳坐社交电商的第一把交椅;沪江教育转型后,也是在线教育领域的领头羊……

    除了都在各自所在领域坐上了“一哥”的位置,赶在这波上市潮中的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急”。上市是要讲故事的,是要找人“买单”的,经典案例可以看看美团点评。上市前一波“大招”,就是率先在上海冲入滴滴的地盘,玩起了网约车;然后反手揽下摩拜单车,搅得出行市场翻天覆地,也把本地生活服务这个“大饼”,摊得更漂亮了。

    但看看这批 “小巨人”企业,IPO之路可以用“连滚带爬”来形容。一些企业甚至匆忙得连招股说明书都来不及好好“包装”,其中,难看的经营数据,就是一个扎眼的硬伤。比如,51信用卡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注册用户为8100万,去年亏损了13亿元;映客也有点尴尬,招股书显示,映客在2015年、2016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 2870万元、43.34亿元、39.41亿元;毛利分别为 1384万元、16.36亿元、13.95亿元。也就是说,映客的这两年的业绩是下滑的……这显然不是投资人喜欢的上市故事。

    此外,有些企业也是“带病上市”,比如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

    毫无疑问,这家企业是社交电商的一个“妖孽”,就连阿里、京东不少高管都表示看不懂拼多多的打法。但反过来说,拼多多自身的“地雷”,也是此次上市被外界吐槽的焦点:“三无产品”横行、产品质量惨不忍睹、供应链管理不善、商户不停堵门维权……这个月活跃用户达到1.03亿人 (招股书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的数据)的国内第三大电商,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却一路往下,这可能是这家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问题频发、数据不好看……为啥这些企业都在拼命上市?

    其一,是“借东风”。目前,港股和美股中概股都处于历史较高位,估值也在高位。正常情况下,在小米和美团两大巨头企业的带动下,上市潮会给其他企业带来提振作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定律,在一级市场里是屡试不爽。不过,可惜的是,小米上市首日破发,让大家为后来者捏一把汗:你看,小米的“王炸”可是跻身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的,依然破发了,其他企业前途堪忧啊。

    其二,是“避西北风”。如今全球经济环境波诡云谲,国内股市持续不振,新一波“资本市场寒冬到来”的预言再度出现。投资人纷纷收紧口袋,对那些尚无造血功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先“上车”或许还能“保命”,错过这波,后面啥时“来车”,大家心中无数。

    这波上市潮过后,下一茬“收割”的企业在哪里

    这一波企业陆续提交IPO之后,默数国内互联网领域还未上市的 “头部大咖”,恐怕只剩下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今日头条系 (包括抖音、西瓜视频)这三家了,连一只手都凑不齐。

    更严重的是,以小米、美团点评为代表的这一波上市企业,基本是在2012年前后成长起来的,或多或少留着移动互联网的烙印。顺着时间线往下 “摸瓜”,市场未来能 “收割”的企业,似乎有点青黄不接的感觉——一部分企业,如成立三年的拼多多等,已经提前 “收割”了;还有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则因为认了“干爹”后不再拥有 “自我”,比如融入阿里体系的饿了么、百度外卖;被美团收购的摩拜单车等等,独立上市机会渺茫。再往下,就只剩下些  “小猫小狗”了,起码还得花两三年时间 “养养肥”,当中还得先保证这些企业不会中途夭折或者被 “大鱼巨鳄”吃掉,也是很心累的。

    就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也对面向消费者端的互联网企业发展持悲观态度。一位合伙人非常直接地指出,过去20年,中国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围绕食住行玩等多个C端应用场景,涌现出众多“独角兽”。但随着C端获客成本攀升、场景重复、客户粘性下降,C端科技企业的创新空间已逐渐饱和。

    随着这一波移动互联网企业被“收割”殆尽,几年后的下一波上市浪潮的主力军,会出现在哪些领域?现在看来,最大可能,是以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导向型企业。不过,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仍然被BAT等巨头紧握手中,留给创业型企业的机会并不多。而从应用落地情况来看,无论是威马汽车等带有人工智能基因的车企,还是其他创业企业,都还在开始发力阶段,远没有到达成熟“收割”期。

    与此同时,令人不安的是,近两年来,互联网创业企业的生长速度越来越快,而平均生命周期则越来越短——企业从成长到爆发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再过几个月就可能消失,很难留出时间好好看清目标,沉下心来做研发。现实情况正是如此,据了解,国内不少人工智能创业企业,有几家目前已制定了上市计划,这种速度让人叹为观止。如果市场真要这样竭泽而渔,那么下一茬能 “收割”的企业,大概还在孕育出世的路上。

    但愿,已经出生的正在奋斗的企业,还能坚持到上市的那一天。  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