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4
专版

让公益创投活动成为社会创新的“孵化器”

聚焦发展需求、精细制度设计、注重品牌打造
静安


上图:上海小囡正在向老家寨的绣娘学习刺绣。
左图:大别山里的孩子收到了电脑。
下图:禁毒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正在研讨宣讲方案。
本版图片 袁婧本报资料照片
为了让老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为老综合服务项目团队设计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内容,涵盖精神慰藉、康复训练等各个方面。

    今年5月底,2018年静安区公益创投大赛决赛在800秀举行。53家社会组织带着58个申报项目依次走上决赛舞台,最终 “‘静心家园’——静安区特殊人员未成年子女成长关爱计划”等33个项目获得资助。

    2013年来,静安区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 (以下简称创投),大力培育一批有活力、有潜力的公益项目,不仅及时回应重点领域、重要方面的民需民求,也推动了社会组织专业化成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促进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持续发挥作用。此前,静安区已经成功开展了四届创投活动,资助了99个创投项目落地实施,惠及人群达数万人次,并涌现一批优质的公益品牌项目。

    ●案例一

    消弭数字鸿沟

    对于公益事业的热忱源于那颗被震动的心。

    2007年,张斌峰在一次大型公益活动中几乎走遍西北的偏远乡村。走进乡村学校,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于是,他萌生想法,要为这些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009年,张斌峰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发起“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项目。调研中,志愿者们发现,近些年,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设备迭代速度日益加快,一大批本可以拥有更长使用年限的电脑就此直接“退休”,而与此同时,许多山区孩子却渴望能有一间电脑教室。

    “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项目因此应运而生。这一项目主要通过发动社会各界捐赠旧电脑等电子设备,由专业机构进行规范再生,在贫困乡村学校建立电脑教室,从而形成 “环保、公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模式。专业的IT工程师会对回收来的电子产品进行分拣。对于那些没有再生价值的,直接送交具有正规资质的环保处置企业进行资源化无害处置。那些仍然有再生价值的,则交由专业团队进行规范再生,为乡村电脑教室建设提供设备支持。此外,志愿者团队也会全程参与每一间电脑教室的建设,并在建成后进行后期维护。通过互联网,志愿者们还会远程教授孩子们电脑的操作技巧,并提供课件、软硬件维修及升级等支持。

    从2009年在安徽省利辛县建成第一间电脑教室起步,  “爱传递·再生电脑教室”这一项目已经开展九年。截至今年6月底,该项目已累计捐赠电脑教室282间,超过10万人成为该项目的受益者。去年,这个项目入选2017年上海“公益之申”年度十佳公益项目,并获得2017年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金奖等称号。

    ●案例二

    志爱启航乐人乐己

    2014年,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承接了首届静安区公益创投项目——“志爱启航、乐人乐己,静安商务楼宇禁毒宣传项目”。由戒毒康复人员组成的巡讲团通过演讲宣传识毒、拒毒知识,进入商务楼宇帮助人们认清毒品危害。

    吸毒人员在戒毒康复过程中,家庭的后续照顾很重要。为此,2015年,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将家庭作为戒毒康复的服务单元,实施 “静安药物成瘾家庭助力计划”。2016年,市禁毒志愿者协会又进一步挖掘同伴力量,运用“同伴教育”模式,组建了一支既能自律,又有奉献精神和助人能力的“同伴辅导员”队伍,在自我康复的同时帮助更多的同伴远离毒品,重新融入社会。

    从 2014年到 2018年,“志爱启航、乐人乐己,静安商务楼宇禁毒宣传项目”在静安区创投平台的支持下茁壮成长,推出了“突破深井——同伴禁毒志愿者星级制度评价体系建设计划”“涉渡心流——仪式类活动用于戒毒康复的探寻计划”等系列活动,项目设计从起步时单纯的服务拓展到服务与研究并行,记录下戒毒康复人员生命重构的诗篇。

    ●案例三

    让每一位长者都能“老有所乐”

    “他们有意愿、有需求参与社区活动,但因为生理及各种环境因素,就此封闭了自己,不再愿意与外界交流。”安耆为老社工事务所的社工王腾骏如此形容他眼中这群不爱交际的长者。而这些有照护需求又宅在家中的老人,恰恰是安耆为老社工事务所的重点关注对象。去年,社工事务所的 “炫彩晚霞,律动人生——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老人综合服务项目”,入选2017年静安区十大青年公益创新项目。

    2013年,安耆为老社工事务所成立,并着手在江宁路街道开展服务。在创投项目实施的前期需求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社区中有这样一批老人,他们的年龄普遍在75岁到85岁之间,大多独居、患病,经济收入不高。在听力退化、心理创伤等种种因素叠加之下,他们逐渐封闭自我,不愿走出家门。通过调查摸底,最终社区内30名失能失智老人成为社工事务所创投项目的服务核心人群,并同时服务社区内150名有照护、社交需求的老人。

    这一为老综合服务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宣传健康知识、提供康复服务,并通过开展快乐之家、乐龄寿诞等主题活动,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满足老人不离开熟悉环境养老的愿望。为了让这些老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团队设计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内容,涵盖心理精神慰藉、康复训练等各个方面。团队成员们曾为社区里的金婚夫妇举行纪念活动。8对金婚夫妇在结婚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走向舞台,高举起象征爱意的酒杯,在人们的注视下饮下交杯酒。时光在这一刻仿佛穿梭了半个世纪,这些已过耋耄之年的老人们又焕发出年轻时的光彩。

    ●案例四

    来一场公益旅行

    远离嘈杂的人群,在宁静的乡间认真学习一门民间手工艺,一整天的时间倏忽而过。在许多都市人眼里,“乐创益”策划的“去远乡学手艺”项目吸引力十足。近年,这一项目先后获得2014年度静安区青年社会组织十大公益项目、2017年静安区青年社会组织十大青年公益创新项目、2017年全国社会组织“伙伴计划”优秀项目等奖项。

    这个有点新潮的项目来自 “乐创益”成立五年后的思考。2010年和2012年,“乐创益”分别组织两次乡村旅行。在此过程中,许多从事创意手工业的年轻人表达了想和乡村里的手工艺者互动学习的愿望,这一需求被“乐创益”敏锐捕捉,公益旅行就此开启。

    2016年,“去远乡学手艺”项目入选静安区公益创投项目,通过培养青年白领担任志愿者领队,带领更多都市人去远乡学手艺。目前,该项目共招募了11名志愿者领队,先后开发了湖南凤凰、贵州黔东南、四川汶川和盐源、云南兰坪、青海民和等地的路线,并与更多的公益组织建立起合作。

    不同于普通的旅行,“去远乡学手艺”注定不会是一趟豪华游,但能够深入了解当地手工艺文化,让许多参与者收获到一种独特的体验。在 “乐创益”的牵线搭桥之下,人们可以在当地学习银饰制作、染布、刺绣、织锦等手艺。在“乐创益”总干事陈乐丛眼中,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这项活动不仅给都市人提供一次零距离了解手工艺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帮助地处边远地区的手工艺者获得合理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多管齐下

    确保创投项目接地气

    近年来,静安区社建办多管齐下,鼓励社会组织深耕社区,激发社会组织创新活力,确保各类公益项目接地气、受欢迎。

    2018年起,静安区将涉及“为老、青少年、助残、救助帮困、其他公益”等传统民生服务的项目统一归类为 “民生服务类”,与“社区治理类、公益支持类、其他公益类”一同作为“常规服务项目”的子类别,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投项目征集工作。同时增设“重点聚焦项目”,每年通过“区委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两代表一委员提案”“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民生需求调研”等渠道收集形成重点议题的清单,经分类研判后形成重点聚焦项目,有针对性地向社会组织发起项目征集活动。以2018年创投项目征集为例,活动设置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社区自治共治(社区营造)、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三大议题方向,再通过细分最终确定为六大重点议题,具体为垃圾分类可持续服务、业委会专业化服务、社区空间微更新服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企业和白领服务和“双创”人才服务。

    确保资金投入,区财政每年设立1500万专项资金,作为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并实施《静安区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配套文件,并根据实际需求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公益创投活动资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至 2015年期间每年投入资金300万元,占专项资金总额的 20%;2016年起每年投入资金500万元,占专项资金总额的30%。专项资金对创投活动的持续投入,为大力发展创投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激发了社会组织公益人才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更带来创投项目申报数的明显增长——2018年静安区公益创投大赛启动的一个月内就征集到147个项目,比往年翻了番。

    严把“四关”力求精准筛选

    公益创投项目征集数量倍增的同时,项目筛选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社区真正需要,又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为此,静安区社建办提出严把 “四关”——

    “大浪淘沙”预审关。由区社服中心设立创投监管团队审核创投项目申报材料。

    “慧眼识珠”初审关。初审由项目陈述、评委提问、现场答辩三部分组成。由高校学者、相关专家等组成的专业评审团,最终遴选出50%左右得分排名靠前的项目进入终审。

    “好中选优”终审关。终审各环节工作以项目路演的形式展开。2015年起,终审环节还增设了晋级辅导板块。凡是通过初赛的公益创投项目都可以进入“晋级训练营”,由专家导师提供 “一对一”贴身指导,“修补”项目中不尽如人意之处。考虑到这些专家最了解每个项目的创新点以及运营团队成熟度,因此在决赛环节,主办方还将参与 “晋级训练营”的专家评价计入项目分数。

    “依法合规”资金关。“闯关”成功的创投项目,由区社服中心、承接创投项目的社会组织和项目合作单位共同签订项目合同书。社会组织根据合同获得专项资助的资金。原则上,一个创投项目一年的专项资助资金,最高不得超过15万元,其中,“重点聚焦类项目”一个一年最高不得超过20万元。资助资金分三次拨付:签署创投项目资助协议后拨付总金额的40%,创投项目经中期评估并通过后拨付总金额的40%,创投项目经结题评估并通过后拨付总金额的20%。

    创新制度巩固创投成果

    为了保证精心挑选出来的创投项目能够真正“落地开花”,静安区还创新组织设置,明确履职责任。该区于2012年成立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并将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区社建办,明确管委会办公室为创投活动的主办单位、区社服中心为承办单位、区 “1+14+X”枢纽型社会组织为协办单位。

    创投项目实施过程中,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对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实施全程监督管理。根据社会组织每月上报的情况,创投项目联络督导员会及时协调社会组织、服务对象和项目落地单位三方,共同推进创投项目的落地。如果社会组织在项目实施中碰到活动场地无法确保、志愿者招募困难等难题,服务中心也会助一臂之力。从今年起,静安区更是专门成立了“专家督导团”,除了在征集期间提供项目优化辅导和评审建议之外,还在项目实施中进行全程督导。此外,在创投项目的实施中期和结题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也会牵头成立由专家学者、服务对象、项目落地单位参与的评估小组,对项目进行评估。据统计,经评估小组的评定,前四届创投活动中共有84个项目获得优秀、良好评估等级。

    静安区十分注重巩固发展创投成果,为一批优质创投项目塑造品牌。为引导社会组织深耕社区,明确创投项目实施周期为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给予社会组织充裕的时间进行规划和实施,并创新性地推出了长周期项目。实施绩效良好的创投项目,经评审将有机会获得连续三年的资助。同时,区社服务中心每年还向区相关部门、街镇推介优秀项目。据统计,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创投项目能够顺利转化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此外,静安区还打通了社会资金支持创投项目的通道,并于2016年成立“静安公益创投专项基金”,建立了企业、公众资助创投项目的平台,先后有10余个创投项目获得爱心企业、社会公众共计百余万元的资助,延续开展服务。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