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8年06月30日 星期六
5
社会观察

写情报、解密码,体验“密室逃脱”的惊心动魄

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首推“角色扮演”展陈


通过布设 “密室逃脱”、互动相声、 “地下党训练营”等板块,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形象感知
革命年代的风起云涌,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见习记者 汪荔诚

    这是一间被装扮成办公室模样的“密室”,墙上的 “大事记”板留出了许多空格,每个空格都留有一组数字密码。这让你很容易将注意力转向一旁书架上的众多书籍, 《资治通鉴》  《红烛》……究竟哪本才是密码母本?

    好不容易破译了密码,一把钥匙掉了出来,打开抽屉,却只发现一张白纸,试着将纸投入一旁那个盛有茶水的脸盆,密码渐渐显露。“咔”一声响,暗门打开……

    这些在谍战剧中才能看到的情形,在战争年代却是革命工作者的日常操作。今年5月,位于浙江北路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颠覆了红色纪念馆的旧有展陈方式,通过布设 “密室

    逃脱”、互动相声、  “地下党训练营”等板块,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形象感知革命年代的风起云涌,体验革命的艰苦卓绝。

    此前的试运行阶段,前来体验的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 “没想到红色纪念馆还能这么玩” “这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好赞”。

    吸引人走进来更讲求代入感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选举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成员毛泽东、蔡和森等先后来到上海香山路 (现临山路)三曾里落户——中央局机关在此办公,历时一年多,三曾里成了中央高层领导集体商议党内外大事、进行革命决策和组织、指挥的重要办公地,对于开展国共合作、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展革命力量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彼时的三曾里有三户曾姓人家在此居住,因而得名。周边住着众多百姓,还有商务印书馆、螺丝厂、商店等民族资本企业,紧靠北火车站,又毗邻租界,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地下工作非常隐蔽,也便于紧急情况下的转移疏散。据介绍,当时三曾里对外的形象身份是“关捐行”,以开展报关税业务为名为革命工作作掩护。

    由于三曾里旧址在“1·28”淞沪战役中被炸毁,如今的纪念馆是从一幢民国建筑改建而来,三层的红色小楼分东西两栋,均保存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很长一段时间,三曾里的展出内容无外乎“展板+实物”,比如,地下党员佩戴过的手表、穿过的大衣、泛黄的日记本、使用过的公文包等等,以及三曾里革命历史陈述。但纯粹的史料呈现和讲解能否足够深入人心?如何让革命精神能真切影响、辐射到如今的“90后”“00后”?

    “如今的纪念馆、博物馆,不仅要让人走进来,更要让人参与进来,有足够的代入感,才能将故事和精神很好地植入观者的心灵。”静安区文史馆馆长马菁苒决定让三曾里来一次展陈形式上的颠覆。

    体验如何写情报如何接头

    互动体验从迈进展馆大门那一刻就开始了——在展馆门口的“当年茶水铺”喝一杯水,悄悄看一眼杯底的记号,你就被分入了不同的探秘队伍。

    整个探秘互动环节以一个代号为“孤舟”的地下党员为线索,让参与者带着 “寻找孤舟”的任务去逐个寻找线索、解开密码、完成红色任务。

    据介绍,此次展陈及情节设计全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参与。相关负责人介绍,探秘观展主要针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家长,整个体验互动环节以逻辑、悬疑、探秘为主,这也是当下学生们最乐意去体验、尝试的一种方式。

    “地下党训练营”环节是纪念馆红色教育的一大创新。训练营让参观者进行密码书写、情报传递的 “培训”。例如用米汤来书写,然后放在用碘酒兑好的水中呈现,又或者用白醋书写,再用火烤以显现文字。

    培训结束后,进入 “真假接头人”的环节——模仿地下工作者来传递一份情报。参观者得知的是接头暗号和接头人的衣着,但进入场景之后却发现,10多个由演员扮演的不同角色均穿着同样的衣服,如何运用线索巧妙地寻对人、接上头? “每个人只有两次接头机会,若是接错了人,警报就会拉响”,这个情景体验很好地还原了当时地下党传递情报的紧张感和危险性。

    完成了所有任务后,贯穿主线的“孤舟”最后以虚拟的光影形式呈现,并最终消失在视线中。 “事实上, ‘孤舟’就是当年无数无名英雄的象征,他们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牺牲,却始终默默无闻。当下青少年最难理解的革命情怀通过这一环节给出了最好的注释和呈现。”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业余表演者以青涩诠释情怀

    探秘体验过程中,还有一个互动相声环节,帮助观展者尽快适应角色。

    “当年的地下党员,不能下馆子、不能看电影、不能逛街,连打黄包车都不能在自家附近,要走出好几条街……放到现在该怎么办?”

    “可以叫外卖啊!”

    “叫外卖?我看你真是饿得发昏了”……

    这样的热场,很快填补了革命年代和当下的时间沟壑,让青少年理解当下的生活场景与革命年代的巨大反差,也更快理解了革命志士艰苦奋斗的生活。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说相声的并非专业演员,而是那些对于生活葆有热情的业余爱好者。

    孙鹏浩,英特尔上海分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理工男,爱好相声戏剧,在工作间隙拜相声艺术家王佩元为师,业余时间和同事组成了相声二人组。

    得知三曾里需要能讲好红色故事的相声 “册子” (即相声剧本),孙鹏浩自告奋勇,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研究揣摩剧本和表演。他说,相声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能让孩子快速了解历史、进入角色状态。纪念馆也恰恰看重孙鹏浩这样充满梦想的业余表演者, “他们那对梦想的执着,和我们要讲的红色精神一脉相承。”

    本版图片均本报资料照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