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6月20日专电 (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陈逗逗)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肖庚富研究组成功筛选得到阻断四级病原拉沙病毒(LASV)入侵的药物:拉西地平和苯氧司林,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最新一期病毒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刊载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LASV主要在西非地区流行,每年约30万至50万人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的致死率最高可达70%,幸存者往往也会伴有耳聋等严重后遗症。今年年初,尼日利亚爆发了该国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拉沙热疫情,截至今年3月15日,已有365人确认感染拉沙热,其中81人死亡。
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针对LASV的特效药物和疫苗,治疗手段仅限于在感染早期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因此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特异的抗LASV药物。肖庚富研究组构建了以水泡性口炎病毒为骨架、囊膜蛋白为LASV囊膜糖蛋白GPC的假型病毒和重组病毒,模拟LASV的入侵过程。通过对1018种FDA批准的药物文库进行高通量筛选,鉴定出两种特异性抑制LASV入侵的药物:拉西地平和苯氧司林。通过进一步的机制探索,他们发现这两个药物都是通过抑制酸性pH诱导的膜融合从而阻止LASV的入侵,为进一步揭示沙粒病毒入侵机制和发展抗沙粒病毒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据了解,这种老药新用的策略可以加快候选药物的临床实验进程,适用于新发、烈性传染性疾病的应急处置。
据介绍,以往针对埃博拉病毒的药物研究鉴定出了用于治疗高血压和矽肺的中药粉防己碱可以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过程,针对寨卡病毒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FDA批准药物筛选工作也鉴定出了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证明了这种策略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