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记者 韩宏
正值大唐建都长安1400周年纪念日,国家重大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保护工程18日在西安启动,这是西安又一重要的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工程。
首座五门道城门:开创中国都城城门最高建制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 (公元582年),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建,是隋唐长安城的正南门,建筑形制上采取了罕见的5个门道,其余8座城门都是3个门道。
国家文史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明德门是中国历史上首座五门道城门,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制度,显示了国都的重要形象。它与大明宫的丹凤门一样,是“天子五门道”的重要代表,名副其实的“隋唐第一门”。该遗址对研究唐代城门形制、建筑制度、礼仪制度及交通制度等有重要价值。
1972年至197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城门墩台平面呈长方形,5个门道,门墩东西长55.5米、南北宽17.5米。多年发掘已准确找到5个门道的位置,并在中门道位置清楚地定位出唐长安城的中轴线,即明德门与皇城的朱雀门、宫城的承天门等,构成了唐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
作为隋唐两代国门,明德门遗址见证了长安作为唐代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是追溯华夏文明之源、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也是隋唐长安城中轴对称布局的重要体现。“明德门位处当时长安城中轴线的南端,可谓是唐朝国门之所在,也是唐朝皇帝南出赴天坛祭天的必经之门,其政治重要性不言而喻。”安家瑶说。
1996年,作为“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德门遗址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保护展示区:用文物遗址讲好历史故事
2014年,受西安市文物局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设计。2015年,遗址所在区域全面完成拆迁。2016年,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2017年,修改后的方案经陕西省文物局核准通过。
依照国家文物局要求,西安市将遗址周边30亩土地性质调整为文物保护用地,并将项目列为2018年西安市重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项目。即将建设的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由明德门遗址保护区、文化艺术创意区、文化艺术教育区、中华老字号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唐城墙遗址公园旅游文化体验区及天坛国际文化商务交流区六部分构成。
此次保护工程将以明德门遗址保护区为核心,依托隋唐长安城历史格局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特别是结合长安城安义坊的内涵,阐释里坊形制,讲述唐代生活同时融入当代生活。
同时,将对城门墩台本体采取原址覆土覆盖保护,城台形制标识、城门异地立面标识的展示方式,局部可视性较强的遗迹部位采取室外玻璃覆罩并模拟展示方式。地面标识明德门5个门道,并将其向北延伸至朱雀大街。门址东侧设置遗址保护展示厅,展示数字化复原研究成果及门址演变历程。
未来,明德门遗址保护展示区将成为西安又一显示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地标,将依托唐长安城历史格局,用文物遗址讲好历史故事。该遗址将成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将成为古今叠合型城市遗址保护的典范。
(本报西安6月19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