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嘉旖
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机构数量,还是金融品牌丰富度,上海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短短数十年间,上海就成功走完了西方金融市场几百年的历程。昨天,各路专家齐聚陆家嘴论坛第二场专场论坛,回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展望改革创新前路。
与会专家认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市场体系和市场功能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快速扩张,金融市场国际化也正稳步推进。目前,上海已拥有全球排名第四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也一一落地。
金融机构高度聚集。一组数字清晰勾勒出上海的金融机构集中度: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超过1500家,2017年外资银行在上海占比超过10%,拥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证券期货机构,基金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也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一,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总量的95%以上。
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稳步提升。具体而言,金融业赖以生存的法治化水平近年来不断提升。上海具备全国范围内最健全的金融审判专业化机制,金融检察院、金融仲裁院、上海市金融消费者纠纷调解中心,加上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金融法院,全球领先的金融法治建设将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增添更多动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与会专家也认为,对标最优,上海仍在一些领域需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目前还存在现货强、衍生品弱的问题。因此,她建议,上海下一步可以适度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帮助市场参与者评估市场风险、决定交易策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也认为,上海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亟待进一步提高,包括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内的部分领域需要“提速”发展。
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引入 “定位之锚”,专家们不约而同将目标指向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张承惠建议,上海要从已有的国际经验中汲取养分,比如可以在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而孙国峰则认为,上海应当在营商环境方面再下苦功,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法治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