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14日,宋庆龄创建了中国福利会,80年来,秉承 “把最宝贵的东西都给予儿童”的理念,中国福利会及下属单位为了全国妇女儿童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3年6月1日,宋庆龄倡议设立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亲自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少年宫——中福会少年宫,毛泽东同志题写宫名。这是全国第一所综合性、群众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中福会少年宫成立之初,就被赋予神圣而厚重的职责使命:缔造未来。
成立65年来,中福会少年宫始终坚持 “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交往与合作”的办宫方针,坚持公益性原则,面向4岁至16岁少年儿童,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艺术、科技、文化兴趣小组活动和实践,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兴趣爱好,促进青少年个性健康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孩子内心,帮助他们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福会少年宫将不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为未来城市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以不负新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放眼未来,中福会少年宫将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细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灵活性、开放性、体验性教学方式,积极培育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未来人才。
宋庆龄 “缔造未来”的亲切嘱托,在今天,依旧是中福会少年宫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宋庆龄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中福会少年宫将一如既往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金色摇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色
作为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中福会少年宫常年来以丰富的艺术、科技、人文课程和活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兴趣小组学习、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引导教育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永远以育人为本,引导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据统计,中福会少年宫共为2700余万少年儿童开展了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40余万上海中小学生提供了兴趣培训和社会实践舞台,先后赴2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少儿文化交流,接待了约30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和60余位国家元首等重要贵宾,被誉为少年儿童快乐成长的 “金色摇篮”。
在校外活动中开展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教育,是中福会少年宫一以贯之的教育传统。其策划组织的一系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的主题活动,令少年儿童印象深刻。每一个时代,中福会少年宫都会邀请时代的英雄、楷模,如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顶的登山队员、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以及神舟五号航天英雄等与少年儿童见面、座谈。
近年来,少年宫常年通过开设木偶、剪纸、书法、国画、民乐、民族舞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少年儿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围绕社会热点,中福会少年宫每年开展“风尚童行” “美德童行” “修身童行” “童心话中华”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系列活动,并组织少年儿童参与职业体验、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激励少年儿童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外化于实际行动。
梦想殿堂:激发孩子文化艺术科技才华
孩子们在文化艺术、科技活动中体验关爱、创新、成功的乐趣,激发出自信心和自豪感,对顽强拼搏、努力刻苦等意志品质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上世纪80年代的少年宫组员、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儿时在中福会少年宫合唱组学习。回忆起在少年宫学习唱歌的那六个春夏秋冬,她说: “我童年时代在少年宫合唱队长大,没有少年宫这个小舞台,就没有我的世界大舞台。这么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演出,我的艺术生涯证明我已经实现了自己在少年宫时的童年梦想。”少年宫成立60周年之际,她专程从美国飞回来参加成果展演,并与合唱团的小伙伴们一起演绎了一首《春之声圆舞曲》。
上世纪90年代的少年宫组员、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的沈颖华,在少年宫学习了12年,她参加了绘画、合唱、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和小伙伴艺术团的演出实践。她说: “虽然我大学选择了理工科,现在主要从事编程的工作,但是,在少年宫所获得的品德培养、艺术熏陶、能力锻炼,帮助我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中福会少年宫几代人勤勉奋进,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将少年宫建成少年儿童的梦想殿堂,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幼苗。
教育载体: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少年儿童群众性文化教育活动,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实现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更是少年宫发挥凝聚作用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根据少年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求,面向幼儿园至初三年级的少年儿童,中福会少年宫策划推出了十大仪式教育系列活动,如儿童团入团仪式、快乐班队活动、换大号红领巾仪式等,这些仪式活动使少年儿童在每一个成长时期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引导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中福会少年宫精心设计每年 “六一” “十一”大型游园活动,原创了一大批精品游戏和活动项目,正向引导、寓教于乐。如策划开展 “爱我中华在行动”游园活动,设计30余项 “红色”体验活动,带领少年儿童回顾祖国发展的光辉历程。又如围绕建党90周年策划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游园活动,让学生们重温我党的发展历程,学习革命年代的英雄事迹,体验今天的幸福生活。像这样的游园活动,每次覆盖面近5万人次。
以 “元宵”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等传统节庆日为契机,中福会少年宫挖掘节日文化蕴含的教育资源,开展 “传统节日文化行”,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体验和游园活动。
触动儿童心灵的活动是最美好的,把握时代脉动的活动是最鲜活的,资源整合的活动是最有力的,通过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主题实践,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是中福会少年宫群文活动的显著特点。
上海第一个少儿艺术团:小伙伴艺术团
“儿童外交”先行者,艺术教育成才的舞台
小伙伴艺术团是由宋庆龄女士在1955年亲手创办的上海第一个少儿艺术团体。作为上海少年儿童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小伙伴艺术团每年都要参加国内外重要演出活动近百场,可以说,在上海举行的所有重大活动中,只要有少年儿童参加的,都会有小伙伴的身影。
小伙伴艺术团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多次圆满完成APEC、亚行年会、赴法申博、上合峰会、上海世博会、亚信峰会等重大活动任务并受到嘉奖,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 “上海的城市名片”“中国的小大使”。
小伙伴艺术团下设舞蹈、合唱、戏剧、影视木偶、民乐、管弦乐、键盘乐、书画工艺等分团。
60多年来,从小伙伴艺术团走出了众多名人和艺术家,更值得骄傲的是,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他人充满关爱,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他们胸怀理想又脚踏实地,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志趣与审美情趣。
接受少年宫艺术教育的少年儿童,大都在5—16岁之间,这个阶段是未成年人的人格、意志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未成年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与意志品格训练,将会影响其一生。以艺术为载体,以教育为宗旨,以育人为目标,以体验为途径,以成长为追求,少年宫秉承宋庆龄儿童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艺术教育上另辟蹊径,妙趣横生;在育人追求上独树一帜,潜移默化。
全国第一个儿童计算机中心:中福会儿童计算机中心
创新人才的孵化基地,科技教育的 “智慧键盘”
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中心于1983年6月1日成立,是全国第一个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观看了该中心两位同学所做的计算机操作表演后,做出了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指示。
迄今为止,计算机中心已有1000多名学员获得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 (程序员级)证书,60余人获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 (高级程序员级/系统设计师级)证书,多人先后在国际、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中获金奖。
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教育和公益性、普及性的科普活动,是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工作的重头戏。在少年宫五大兴趣小组中,除了第一大类繁荣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类兴趣小组外,第二大类工业发展背景下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技术类兴趣小组、第三大类信息技术发展引领下的新兴兴趣小组、第四大类教育改革背景下兴起的综合性兴趣小组、第五大类培养学员探究创新能力为主的兴趣小组,皆与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相关。
引导少年儿童激发兴趣,发展爱好,形成特长,培育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渗透人文、艺术等教育,始终是少年宫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的主线。
作为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参加少年宫科普活动的青少年达十万人次,少年宫成为少儿科普的 “大本营”。少年宫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阵地的作用,始终坚持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素质的教育目标,先后培育出了“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小伙伴科普团” “流动少年宫”等一系列有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在全国校外科技教育领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本版撰文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