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9日专电 (驻京记者周渊)6月9日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博物院内热闹非凡:中小学生饶有兴致地体验传拓和雕版印刷两项非遗技艺,畅音阁再现徽班进京展演,去保和殿东庑参观新落户的“故宫文创馆徽派传统工艺馆”……其中颇受关注的,还有略显神秘的故宫文物医院首次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首批文物医院志愿者上岗,40位预约观众在当天先睹为快了 “在故宫修文物”的真实情境。
故宫文物医院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内金水河畔,1.3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按使用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大部分,汇集200名 “文物医生”,拥有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古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 “中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复制技术” “古代钟表传统修复技术”等国家非遗项目,并设有 “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 “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培训中心也设立于故宫文物医院。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修复有悠久的历史。记者在现场看到,书画、金属、钟表、陶瓷、木器、漆器、镶嵌、纺织品等文物 “科室”一应俱全。 “文物医生”井然有序地 “看诊”,志愿者则耐心讲解、展示着清宫植物染料复原、唐卡修复、如意云头书套等文物囊匣制作等技艺。
“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之所以命名为“文物医院”,一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不仅需要有经验的传统工匠“看诊”,也需要借助各类先进的“诊疗”设备,以便在修复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护历史文化信息,真正使文物 “益寿延年”;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修复受欢迎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体会到文物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历经三年筹备的文物医院对外开放,除了以预约制确保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也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单霁翔形容为“比重点大学还难考”的文物医院志愿者于当日上岗,首批25位经层层选拔和严格培训的志愿者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